梵高观后感600字(必备27篇)

时间:2023-12-24 11:01:29 作者:admin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篇

很好看的一部纪录片,“李鬼见李逵”,很有戏剧冲突的一个故事,素材很充足,剪辑流畅,人物表现的也很丰满。

梵高已过世100多年,他既没想到自己死后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名声,大概更无法想到在遥远的中国,竟然有这么大的一个群体依靠手工复制他的画作维生,这种题材通过纪录片的影像来展示,看着乌泱泱的一群人在画室里打着赤膊,临摹着《自画像》、《向日葵》、《星空》等梵高名作,感觉很奇妙。

在许多人以往的观念中,原本成为一个画家,应该是门槛很高同时也很需要天赋才有能力养活自己的一项工作。但在本片中,所谓画工的“作画”,是对原作的临摹复制,说更难听点,就是抄袭(片中也借着路人出租车司机之口说出了这个词),它只是农民工南下深圳打工为着谋生而掌握的一门手艺。不过在画了几十年之后,就像很多不甘平凡的普通人,画工也有了自己艺术上的追求,包括对于梵高的极度崇拜。他们组织在一起集体观看梵高的传记电影,在纪录片的镜头下,每个人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都张大嘴巴,彷佛这一刻都进入了幻境,在场的每个人都将自己带入成了电影里的梵高。

因此看到画工来到阿姆斯特丹那一刻,我会有一种梦想终于“抵达”目的地的感觉,还是很被这一幕所触动。包括赵小勇在美术馆看到梵高画作真迹后,看着他面对真迹“颜色果然不一样”的恍然大悟,那种自己活了一辈子只是在模仿和复制别人不甘又落寞的心情,都通过影像直接呈现,给观者带来很强的刺激观感。

这部纪录片好看的另一面也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导演为了整体剧情的流畅与圆满,牺牲了摄影机原本所应该去保持的距离,有几处剧情明显是没抓到实际生活画面,通过摆拍补拍完成,这样的预设引导放在纪录片里很刻意,有些减分。

整个纪录片最难忘的一幕是画工回乡后有一晚,突然对着镜头哭诉回忆自己读书只念到初一,母亲说家里太穷读不起了,人能在镜头前释放真实自我,那一刻的影像冲击是许多表演无法比拟的。能抓到这样的镜头不易,但他也是纪录片能变得精彩的关键。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2篇

不为时人理解的艺术家还少吗?荷兰国家博物馆正对面不远处那座现代风格的建筑,就是赫赫有名的梵高博物馆。它在《艺术新闻》全球博物馆百强排名中位列第34,夹在榜单上一堆以国家、宫殿、君主、元首、财阀命名的场馆中,显得格外突兀,充满讽刺意味。

如织的游人鱼贯而入,饱览梵高真迹后又蜂拥而出,周围的纪念品商店就成了这种文化旅游的直接受益者。在那里,人们可以花几欧元买到印有梵高画作的明信片,也可以花几十上百欧买到质量不同的仿作。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人们恐怕不会想到,这些仿作竟出自一批中国农民工之手。纪录片《中国梵高》讲述的就是这些深圳大芬村画匠的故事。

陈凭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沪ICP备10008956号-3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087号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3篇

翻开文学史就会发现,大多数艺术家都经历过苦难的人生。

梵高有四位对他有影响的人,他第一爱的是乌苏拉,然而乌苏拉的结婚却是他无法接受的。这使心灵脆弱的梵高变的阴沉抑郁沉默寡言。直到他遇见凯,他才知道现在的爱情是多么的深邃丰富,而凯的“不,永远办不到,永远办不到”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他疯狂的爱被无情地拒绝了。在这,我不得不想到梵高为了凯,把手放在蜡烛上这事——这是多么真诚的爱,多么执着的爱,多么深沉的爱!无法想象,能有什么事重要得也能让我们忍受那火烧的灼痛?后来他与茜恩的结合,或许已经没有爱情了,但是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到天底下还是有使生命值得下去的事,可是茜恩的种种要求使他明白自己的无能。当玛高特出现时,梵高是真的体会不到爱情了。玛高特的自杀竟无法使梵高感情上受到很大伤害,他更在乎的是邻居对他的厌恶……

他渴望拥有一场爱情,却五次被残忍的拒绝。

他历尽心血,废寝忘食,只是为了用他的双手绘画出自己的画,却没有人懂得欣赏。

他付出了血的代价,却被人们当作精神病。

他还未真正地享有过一次荣誉,就这样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4篇

书中描写梵高热爱生活,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与低层的.穷人生活在一起,渴望当一个好牧师。他的灵魂太纯真,太善良,太充满理想,为了矿场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悲惨的穷人,把自己的生活费都给了他们。虽然矿场的穷矿工都能成为他的朋友,但教会却始终不理解他、不认可他,无论怎么努力,都不承认他,不让他继续干下去了。

梵高没有进过科班,通过自学和不断的探索,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创造了自己的画风。他脑海里关注的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他要通过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内心、去表现别人看不见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写的是“神”而不仅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别人看不到,他画的别人感觉不到、理解不了,没人欣赏他的画。除了他的弟弟,没人买他的画,更没人收藏他的画。他不与周围的世俗妥协,不为生活的穷困潦倒放弃,从不改变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被送到了疯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疯人院里完成的。

读了《渴望生活》,令我最难以忘怀之一的就是梵高的爱情,梵高爱过许多人,但他去世时仍是单身的。虽然爱情对梵高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从小孤僻的性格导致他没有成功结婚。然而,几段爱情大大影响了他。

说到温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爱情,爱情对温森特来讲是多么重要,虽然在这方面,他一无所获,从未成功过。温森特一共有4段爱情,这4段爱情,不断地改变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5篇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6篇

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温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丹青妙手无人能识,厄运是他永远的朋友,大多数时候,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努力从要淹没他的滚滚波涛中,抬起高贵的头,作最自由的呼吸。然而他用自己的画笔,创造了另外一个理想国度。这个国度里,有旋转着的星光,有被风吹乱的柏树,有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有向日葵和大片大片的麦田。正是这个理想国度支持着他,即使在最穷困潦倒之时,对生命仍是充满着最质朴的热爱。当星夜中流光闪烁,这位疯狂的天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更美,更富于创造力与无限激情的全新世界。

“而我的,将悬挂在卢浮宫里”这是温森特·梵高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梵高日日夜夜承受着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的嘲讽,可他依然保持初衷,梦想不动摇一丝一毫。这并非自满,这是对自己的能力与才华的肯定,这是王者的风范,只有弱者才去否定自己的未来和他人的未来!每当我梦想着“清华北大”的时候,总有人去撕破我的梦想,可是我不甘,“当你自己都还没有踏上金字塔的顶峰,就没有任何资格去否定一个人的未来”我从不在乎他人的冷讽,同梵高一样,坚持自我,保持初衷,上帝永远不会亏待有准备的人!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7篇

作为画商、牧师的梵高是不成功的。饥饿、病痛、心灵的煎熬、情感的失意,每一次生活的打击都锻造着他。但他不屈的头更高地仰起,让他脆弱的心更坚韧,心中一直保持着那个钢铁一般的执着的追求。

他是为绘画而生的,绘画就是他的生命。

当身边充满了诱惑的时候,梵高冰冻着自己狂热的神经。父母、情人温暖了他孤寂的心,但他没有忘了生的意义。

书中也描写了梵高三次恋爱的失败,这也许就是在梵高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障碍,而梵高及时克服了这个障碍,才使自己没从正路上拐上岔路,因为梵高始终清醒一认识到他一生的目标和追求。

书中谈到梵高曾无数次在提奥的钱没寄来之前把钱用光了,这是在历练中最可怕的障碍。梵高虽说也克服了这关,可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可怕的后遗症一直在摧残他,但他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支撑了过来。

梵高曾经几次换地方作画,也结交了不少成名的画家,而这世界上好像除了画家之间,没人可以理解画家,他们认为画家们是一群不务正业的疯子。当梵高搬到阿尔时,那里的人们,甚至是孩子都在嘲笑他,戏弄他!使他无法做画。

《梵高传》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他可以很好的把握他自己,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8篇

是不是在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都埋藏了一段动人秘密?是不是年少时那段不可思议的经历会让所有人都永生难忘?是不是短暂的相逢都会擦出美丽炫烂的火花?是不是每个人头顶的那片夜空都有一颗最闪亮的星星?这就是《星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索。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对梦想的执着。因为男孩,女孩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崭新态度,找到了推翻烦恼的勇气;因为女孩,男孩变得不再孤单,他得到了可以倾听的对象。他们彼此之间给了对方莫大的鼓励与关怀,他们手牵着手,不畏困难的寻找自己心底的灯塔。星空其实是抽象的,因为它所代表的是生活中的幸福,而幸福,在男孩与女孩的旅程中早被不经意间发现。

生命中难得可贵像男孩和女孩一样的知心朋友,面对这样一份友谊,一定要用心去好好珍惜,好好体会,不要因为小小的意见分歧而彼此不理睬。即使最后像书中的人物一样注定分离,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话语的温暖,更是一生难以忘怀的回忆与感动,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真诚对白,是青春燃烧过的痕迹,这是值得大家好好珍惜和回忆的。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9篇

梵高,一个用生命和孤独燃烧自己的旷世天才。――题记

聂杨笔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来此去。给人们带来什么,又带走什么,无人能一笔包揽。今天我聊聊影响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一、有一个好的亲人。梵高的弟弟提奥就是这个身份的扮演者。梵高在家中父母对他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梵高做了什么事,而他的弟弟才是在他37年人生中,给予他最大帮助的人,且是他最大的支柱。凡高短暂的人生中缺少的就是经济上的支持,然而他就给梵高做起了补给站,从提奥进入伯叔的公司后,就干的比梵高好,由此经济来源稳定,于是乎,哥哥的“浪迹天涯”就得由自己买单,不光担负起了梵高身为长子,未来养家糊口的责任,还成了他的大金库。

要是别人怎么会这样无条件妥协呢!暂不评价梵高这样的任性是对是错,也不计较书中与他与弟弟的吵吵闹闹,只是他这样的人生中,能有提奥这么一个人,真的就无比幸运了。

二、有一个好的引路人。提奥不仅在经济上支援着梵高,还给梵高找到了同行者――拉帕德。他的出现莫大的改变了梵高许多。以作画为乐的梵高有了这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者,也为他的美术之路有了更多的指导与点拨,他们共同进步。“与拉帕德的交往,令梵高之前蒙垢的内心被照入一束光亮,他越来越深信自己在不久之后,也会成为同拉帕德一样优秀的艺术家。”由此可见,一位忠友对一个人无比重要。

接下来就一起说说令凡高的一生曲折的事情吧。

一、一个不争气的身体。37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尤其是一个充满艺术天分的灵魂。你说,如果医生准确的告诉你身上哪里得病了,也不是无法接受,但精神病也许是一个最有毁灭性的病了,它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开始侵蚀,击垮人的心灵、身体、灵魂。“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梵高,眼中已经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了,他一直渴望的理想生活变得遥不可及。梵高虽然每天还在坚持画画,但是他的绘画基调已经变得绝望而愁苦,正如他自己的内心一样。梵高找不到解脱的方法。”正如这样,疾病折磨着这个艺术家,他最终也挡不住命运的安排。37岁的青春年华,由一把***做了终结了。

二、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书中写到梵高的家庭,父亲、母亲、弟弟妹妹,每一个人都不看好梵高。对于梵高的态度也随着他做的每一件事儿改变。梵高有了志向,家人鼓励;他迷失自我,家人厌恶;他有了成绩,家人鼓励;他受到挫折,家人失望。我觉得无论一个人想做什么或者能否做成什么,作为亲人,亦或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支持,应该是对他最大的帮助了吧。

三、出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那天与美术老师聊了聊梵高的事情,我问老师“为什么梵高的画作在他去世,甚至过了很久之后才有名,而在他在世的时候却无人问津呢?”

老师告诉我一个答案――他的思想太超前了。当时的社会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画作。所以才使这样一个美术天才没落于世。老师不禁发出了感叹,一个天才就被一个错误的时代而耽误了啊。

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艺术者,他的离去,对这个世界真的是莫大的损失。我们也只能更多的怀念与铭记了!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0篇

男主的名字我忘记了,就先用 X 代替。

X 在床上想要说服他老婆让他去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有一种专门为了拍这个镜头才心平气和说话的感觉,说话用词都很生硬,不像是夫妻正常商量问题的口气。

X 在回到老家后的晚上哭着对镜头讲自己的故事的场景。

出发前 X 的表情,能够看出来对旅途的憧憬。

看到自己作品的纪念品店时兴奋的表情。

X 从店里出来后在门口抽烟。表情很困惑,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画能够在这里卖这么高价钱,感觉自己吃很大亏。(这个镜头是我最喜欢的)

晚上在酒店和朋友聊天的那一小部分。

在梵高博物馆里看梵高原作时候的眼睛。

在街上画画的背影。

回国之后和朋友们在酒桌上为人师、吹牛逼的样子。

这几个镜头给我的印象很深,让主人公的性格成倍地清晰展示出来。但是还有一些画面更像是为了增加一些电影元素适应剧情发展刻意加进去的比如蹲在马路上的那一个片段。总体来讲,是一部分非常好的纪录片电影。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1篇

说私心话,我不希望这个纪录片被广泛传播。

导演余天琦说影片要谈的更多的是:“画工自己的精神觉醒和艺术进步”;赵小勇则表示:“画师们必须走原创之路。这也是这部获奖电影对这个行业的启示。”而这大概就是大芬画师所谓的精神觉醒吧。

无根无照的画师们对身份的焦虑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大芬村这些光着膀子躺在画布上让人摆拍的画师,就像失魂落魄的行尸走肉,接受着人们的怜悯和轻蔑。

这样的评价对一位女性导演来说可能不太友好。从纪录片操作层面来看,其想要表现的行业深度探索并没有合适的展示,倒使预设的个体立场明显。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 个人出路的自我完善解决不了行业的矛盾;让人人都成为艺术家的主张也不能带领我们走出行业困境。

你把自己都否定了,哪来的精神觉醒,哪来的中国凡·高?

这是一个中国商画人的留言,给自己,也给你们。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2篇

一颗颗星星缀在空中,如璀璨明星,似明亮眼睛,像晶莹珍珠!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披着寒霜,争妍斗艳,喷芳吐香,开得到处都是,简直成了一个锦簇的世界.我铺开报纸坐在上面与朋友们聊天,不一会儿儿,我们收拾好零食,去寺庙玩儿,在那里,僧人和动物是和平的,在那里我们还玩仰卧起坐,可开心啦。

感谢成为我的光。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爱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_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3篇

前路漫漫,需要有人同行

还好,弟弟和表哥都给予了梵高很多的帮助,他来到了巴黎,受到了印象派作品的影响,画作渐渐变得明快起来。但是梵高的心中依然渴望着温暖与色彩,于是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繁华喧嚣的巴黎,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阿尔勒重启了他的“工作”,他在画麦田,画天空,也画着他的孤独与无助。

与画家高更的结识和同住大概是他一生之中最特别的一段时光,他很珍惜和这位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也因为不断地争吵生出更多地自责。

梵高曾兴高采烈地写信给弟弟提奥,与他分享着自己的快乐,告诉他“高更是伟大的艺术家,是最好的朋友”,但曾经有多快乐,争吵后就有多痛苦,高更最后还是搬离了他们的家,而梵高则饱受失望和自责的困扰,然后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且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出院后的梵高重新振作起来,但好景不长,随着弟弟提奥的孩子出生,梵高的病情开始反复,他担心自己拖累了弟弟一家,也厌倦了这个对自己而言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和宝贵的世界,在弟弟的怀中去往了他的另一个“家”。

即便被当做杂草,麦子依然是麦子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4篇

在飞机上看了《中国梵高》这个纪录片。本来带着偏见,觉得深圳大芬村里流水线临摹梵高画作的这群人并不理解艺术,只是为了生存日复一日机械临摹成千上万幅一样的画。结果在最后半个小时,为自己感到万分羞愧,眼泪也停不下来。后来说不出是什么感受,也许是心酸,不平,无奈,又敬服。再不起眼的地方,也足够孕育梦想了。这个人画了三十多万幅梵高的画,但从没看过原画,就希望有一天能去梵高博物馆。经济拮据,在客户的邀请下终于要咬牙去了,却发现现实的不公平。画的画450人民币卖给阿姆斯特丹的客户,客户却能以500欧卖掉;以为自己的画是挂在画廊里卖,却没想到是路边一个小小的纪念品。他失落而无奈,在看到真迹的时候,却更加迷茫。“我画了上万幅画,却不如他一幅。”但在梵高的路边咖啡厅实景前,他画起了画过万遍的路边咖啡厅,“我明白了,路边咖啡厅为什么梵高这么画”。画完后走在漆黑的巷子里,说:“梵高来了。”我觉得那时的他是最接近梵高的人了。

无比感慨的一幕是这一群带着些沧桑落魄的人在村子里的大排档里喝酒,但他们在谈论见到梵高真迹的激动,讨论艺术,讨论我是个画工还是艺术家,讨论怎么成为艺术家。他们因为需要挣扎着生活,需要不断妥协,需要坚持,才拥有着最朴素的对美的直觉,对美的信念。不带任何故作玄虚的清高傲慢,以最真诚的方式理解和表现美。

有几个对话,真是感触颇深。

在湖南农村老家。

-“我是画世界名画的,这个画家蛮有名的,梵高你知道吗?他的向日葵蛮有名的。”

-“范高?不知道。”

在阿姆斯特丹小酒店里。

-同行的人:“梵高画画也是为了生活啊,他多想自己的画卖出去啊。”

-“……不,梵高的一生是为了艺术。”

在大排档里。

-一个学徒:“我是很想画写实的,但是现在市场你知道,我不想最后像梵高那样悲惨的结局啊。”

-“你这样哭我也要哭了。要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啊。”举杯喝酒。

-“我不想最后像梵高那样悲惨的结局啊。”

“我的生活就是艺术。”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5篇

梵高情感状态的自然单纯。情感的单纯,并非情感的单一或冷漠,而是指情感的无杂念和自然状态。梵高的爱情经历,充满坎坷,几乎一无所获,但其爱情的状态,却饱满而高洁。青春懵懂时的梵高,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乌苏拉,却被草地出门;在迷人的乡村作画,爱上了失去丈夫的美丽表姐,情感热烈不可自抑,却换来“不、决不、决不”的绝情回答,及强烈谴责;在海牙,贫困交加的梵高,认识了叫克里斯汀的_,在相濡以沫中许以婚期,成为梵高第一个名义上的妻子,但_恶习难改,终与梵高决裂而去,并留下浪荡的坏名;在同父母居住的纽恩南,梵高第一次被女性狂热的爱慕,这是一个39岁的叫玛高特的女人,“要紧的是爱,而不是被爱”,她说,梵高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情,遂决定娶她,但世俗的婚姻观及女性家族的强烈反对,玛高特以服毒自尽而定格了她的爱情;在阳光强烈的阿尔,梵高被一个叫玛雅的女人追慕而至,那是在博里那日擦肩而过的女孩子,在一棵阴凉的树下,这女孩子将自己给予了梵高,两人缠绵而激烈,梵高醒后,玛雅不见了踪影,这种类似《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中爱的表达方式,叫人顿感伤怀;也是在阿尔,梵高为了亲近一位叫拉舍尔的_,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抵偿五个法郎的代价…这就是梵高的全部爱情经历,显得简单、纯粹、随性、热切、痴癫。爱情之于梵高,已不仅是一种情感需求了,他这种自然癫狂式的爱情,就像他喜欢画的狂热的太阳,炽热地燃烧着他的激情,释放着他内在的生命力,激发着他无限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只有赤子才能有的爱情状态,因为人人不可能成为赤子,甚至厌恶赤子,因此梵高的爱情经历势必是为某些人唾弃和不齿,但这又何妨其艺术上的伟大?

梵高的艺术作品显得朴拙、粗糙,但具有伟大的生命力。梵高很早就具有对艺术的敏锐感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将绘画作为毕生唯一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际遇。梵高的绘画起始于博里那日当神父的日子,那是一个煤矿区,村民生活极度困苦,他因为参与工人的罢工而被免除神职,在穷困潦倒中,简单描摹一些静物则带给了他些许的精神慰藉。因此他一生绘画的对象和风格,都深受那些低下层百姓简单、粗糙、原始、真实的生活方式的濡染,但这也赋予了他的画极强的生命力,有一种令人无法抑制的张力和情绪。后来梵高到了巴黎,渐从印象派画风中汲取自己的新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梵高一生清贫如洗,经常饥寒交迫,一直处于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在中国文学史上,梵高让我想起曹雪芹公的一生,难道这是艺术家普遍的生活状态?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上帝的不公。伏尔泰乃一代文豪、思想巨擘,也被驱逐甚至蹲过_,但他一生过着贵族式的奢华生活,温柔富贵乡也并未腐蚀他的才华和思想。可见,艺术家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前提,但关键还在于艺术家个人的感悟能力和才华,而不可只归因于模式化的环境造就了艺术家。因此梵高的个人生活环境,某种程度的确强化着他的创造力,但他个人对绘画的热爱和独特的理解力,才使得他没有放弃他之所爱,最终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

回归梵高真实的生活,濮存昕说他“在生活中像个智弱的残者”,难道他就真的没有过一个正常人、拥有体面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能力吗?我认为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我宁愿相信人的能力生来是恒定的等同的,某方面长于别人势必某些方面有所欠缺,而梵高绘画突出的才华,是否正抵消和抑制了他其它某些能力的发展!他因为失去乌苏拉而放弃了原本有机会继承他叔叔的画商事业,他因为内心正义感的驱使而被免黜了薪水丰厚的神职,后来一直靠着他弟弟每月寄给他的钱来生活,而这一寄就是整整十年,每月150法郎,已算不少,正是他弟弟提奥的资助,才使他一直“活着”!写到这儿,鼻孔酸楚,眼眶湿润,提奥是一个颇具慧眼、内心细腻温柔、情感丰富之人,他就像梵高的一个妻子,关心支持着他哥哥的绘画事业,我自己在想,这部传记的主角,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梵高,另一个是提奥!梵高就像马克思,而提奥就像_!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6篇

从踏入画工这一行当算起,他画了30万张梵高的画。

模仿,会是一个有感情的动词吗?

赝品,它承载的起抄袭者的内心世界吗?

如果我的回答是——是。

会不会有人开始嘲笑。

不规范影评就谈谈纪录片《中国梵高》让我联想到的几个词吧。

一,电影海报

影片前半段,渴望目睹梵高真迹而不得的小勇,让我想到《空房间》的海报。

意境相似,但人物应该更疏离。

我会这样构思这幅图。

女主角换成小勇,他拥抱着的人是 一个略显拙劣的梵高蜡像,而真实的梵高站在小勇的面前,面无表情。

隔着距离,小勇闭着眼,欲亲吻而不达。

一种抒情的渴望。

我很想追究的是,小勇对梵高这位名画家的情感变化曲线。

影片的最后,当小勇终于去到阿姆斯特丹,终于来到梵高纪念馆,终于走进其画作里的美丽小镇,终于站在梵高墓碑之前。

尊重、怀疑、哭泣、沉思、打击、欣赏、五味陈杂。

一个赐予你工作的人,你靠着他死后留下来的画作的印刷品,活了半辈子。

一个给予你生活的人,你拥挤杂乱的的作画工坊充斥着他画作的影子。

一个激活你艺术生命的人,你在临摹中开始反思,挣扎着想要表达自己。

一个距离你遥远又陌生的人,一个你根本离不开却又看不见的人阿。

影片中有一幕,小勇严肃的要求一个年轻的画工,修正画作中的笔触和颜色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小画工顶撞了几次,终于闹开脾气,甩手不干了。

这一幕,许多人笑了。

谁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子呢?

谁知道小勇年轻的时候就没恨过梵高?恨过他画的每一幅画?

毕竟,没感情的事,做着做着就腻了,就烦了。

你临摹世界名画有什么了不起?

还不是抄。

要感情吗?

不要。

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钱。

艺术是你还敢要求老子?

工作是你说什么小的就去做。

忽然想到,小时候我妈朋友的小孩,点点大的时候被逼着学二胡。

学的时候,要死要活的,说什么不干。

等上初中了,有一天忽然对他妈妈说:我好喜欢二胡啊,不开心的时候拉一拉,心里好舒服!

虽然二胡曲子都是别人写的,但感情是自己拉出来的。

真的,什么事都一样。

单调的事,你只要开始用感情 ,它就开始不一样了。

你的世界,也豁然开朗,快乐和疼痛便一同开窍。

二、拟态环境

传播学里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又称为似而非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媒体通过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即你所认识的事物,并非其本貌,而是传达者的认识与描述。

让我联想起这个词,是源于,“小勇”们,一辈子画的画,都是对着一本本粗糙的美术书完成的。

可悲,也心凉。

在媒体中,拟态环境是由媒介造成的。

而在小勇的世界里,拟态环境是由阶级造成的。

不存在媒介的阻挡,梵高的真迹真实的存在,它不虚拟。

只是小勇一直没有能力接近而已。

我不懂艺术,没受过美术熏陶。

我想,若是有一天,我有机会踏入梵高博物馆,欣赏他的画作。

相必也是走马观花,打卡式的路过。

我敬佩、尊重、觉得梵高伟大、了不起。

但这种感情不是基于我对他艺术作品或是人生经历的认知与掌握。

而是因为他是梵高啊。

世上只有一个梵高啊。

我,像普罗大众,心怀的是一种盲目地崇拜。

不走心,虚伪的很。

而小勇呢?

我知道他的感情一定很不一样。

尤其是在他讲他做梦的那一幕。

梦到梵高和他说话的那一场。

有多少人,生长于优越的艺术环境,浑浑噩噩,恣意生长,他们连虚度光阴都是一种能力的汲取。

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摆脱不了恶劣的生存环境,拼命努力,却让“更上一层楼”固化成一个难以企及的梦。

现实就是这么颠三倒四。

让努力和动真感情的人看上去可笑又滑稽。

那个站在梵高画作面前怯生生的问保安可不可以摸一摸的人,

比很多人都更了解梵高的画。

但说出来,你们信吗?

不信。

你们只会笑。

三、剥削

遥远的异乡,竟然有一个角落,盛满自己的“艺术”作品。

“这是我画的”。

一种“他乡遇故知”的自豪与亲切。

450元卖出的画,在欧洲卖到500欧元。

8倍的差价。

让我看到了剥削。

但又有谁不是心甘情愿被剥削呢?

要是哪一天,你发现你的客人剥削的不是你了,怕是要伤心欲绝吧。

小勇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相必内心也是复杂。

人分三六九等。

所以,艺术分等级吗?

影片中,当画面出现小勇自己创作的一副反映真实画室生活的画作时,我看懂了。

我很笨。

我是一个如果听不到故事,就看不懂画的人。

也许是听过小勇的故事,所以觉得他的画很美。

我知道,在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很多人都笑了。

大家笑的理由应该很丰富。

比方说,一个农民工式的KTV场景。

比方说,一个小学文化的人大谈育儿理想。

比方说,一个没上过美术学的人为她到底要不要走“写实”这条道纠结而哭泣。

我丑,我瘦,我穿品不行,我马大哈,我吊儿郎当,我粗俗,我抽烟喝酒,我满口蛀牙,我吃大排档,我把_丢在地上随便擦,我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我靠卖赝品讨生活。

我特么抄了半辈子别人的画,

终于敢创作了,想表达了,就不配叫艺术?

你们为什么笑!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7篇

梵高,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也许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后,第一反应是他的伟大画作,可是这些画作的背后却拥有着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生,梵高,是一个既倔强又孤僻的人,他永远都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艺术,面对画作时,他既开朗又开放,你在他的画作里,几乎看到的全是无畏的信仰和他内心的渴望。

然而面对爱情,他是热烈而深沉,但就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脾气给他带来爱情的无缘,使他陷入悲痛的困境中,反而,我觉得这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吧。就像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他也很有可能关闭了一扇窗,只可惜,梵高的两扇门窗都被关闭了。最可惜的也只数梵高死去后他的作品才渐渐被世人皆知。梵高的一生是凄凉的具有挫折性的,但是面对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他依旧是积极乐观,执着于自己的爱情和事业,我觉得梵高就像颜回一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乐,贤哉,回也。”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8篇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又或者说是他那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欧文斯在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时写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位著名的美国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梵高最后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这不是最终的痛苦,悲剧是最后开枪身亡。看完这本书,感慨很多,许多人说: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当我看到他面对饥饿、病痛、心灵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击时,他都锻造着自己。不屈的头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坚韧,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着那个钢铁一般的执着的追求。我想:他是为绘画而生的,绘画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与其说是另类,不如说更是一棵奇葩。

他那类似儿童的创作,让他无法被世人接受,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每一抹绘制的是他笔下的生物和贫苦大众的真实写照。是否记得那明亮又张扬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纯朴的麦田,还有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在看过不少画家的作品后,不禁抒发感概: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

颜料中他大胆的用色深红,铭黄,碇蓝,冷紫,苍绿。很多时候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那种粘稠像是无法稀释和抹匀,用画笔轻轻一旋,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带着一种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在麦田里散发着一股危险的气息,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又像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那种无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谁能明白?梵高是个低调的画家,但却处处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为什么,却也不在意。因为他只是潜心去做画。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后,我们要告诉你,他是一个高产的画家,每天都沉浸在绘画的创作之中,风雨无阻,他渴望画画,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画却要时时刻刻的画和点评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只是追求着绘画上的个性表现,却又在画中无声的展现出生命力。

梵高的忧郁是全人类的过失,他本是快乐的,他向往快乐。梵高把他的内心世界全部表达在画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人们透过画布看到了他滚烫的心:朴素、善良、执着、热情、高贵的心。多少年后,人们在他的画作前流连往返,唏嘘感叹。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临摹《向日葵》。“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文森特·梵高!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19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做一次交谈。——题记

梵高,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现在,人们争相购买他的画。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惊人画作背后的故事呢?他的画家之路上充满荆棘,在19世纪,印象派画家是不太为人们所认可的。但梵高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印象派画家,于是,他走上了这条荆棘之路。

一、体验·懂得

他当画家的第一站是在博里纳日。在这里,他为了更好的了解旷工们,得到矿工们的信任。他租了那里最差的一间房,他和矿工过着一样的生活。他用他的工资去帮助矿工,他和矿工们一样穷。这样他才懂得矿工们,他才能成为一个能把所有的矿工画在一张画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印象派。

所以,只有体验过,才会懂得。

二、艰苦·坚强

痛在他生活路上有很多,人们嫌弃他和议论他但是他依旧坚强的活了下来。

他被嫌弃过,被人议论,但是,这有算什么呢?他爱的是画画;他经历过许多次失败,但是,失败并不代表什么,只要坚持下去的一定会成功;他过的是艰苦的生活,他生活在人们的议论中。他生活在只有一点点钱这种艰苦的生活。

所以,不要因为一点点困难就退缩,我们要坚强

三、爱·恨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三爱三别。

第一次,是在巴黎。他爱上了一个叫乌苏拉的小姑娘,但是她并不爱他,她已经有了一个未婚夫了。本来被爱改变得活泼的小伙子,又变回来原先那个沉默寡言的人。

第二次,是在海牙。他爱上了一个叫克里斯汀的女人。在他的朋友们和他的亲戚们中,只有一个人支持着他,其它人都反对他。慢慢的她也不爱他啦。于是他就离开了海牙。

第三次是在纽恩南。一个叫玛高特的女人爱上了他,他也爱她。但是,人们认为梵高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认为梵高配不上玛高特,玛高特的姐姐们和母亲也不同意。但玛高特深爱着他,于是她自杀了。

爱恨之间,凡高体验了人世间的痛苦和美妙,了解了那时的人的无知。

《梵高传》是一本好书,在与这本书的交谈之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20篇

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梵高可以藐视“x伦”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梵高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梵高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梵高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梵高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是的,梵高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梵高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梵高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而是一个努力的天才,他不仅仅将绘画当成一项事业,而是生命。每一幅画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画一幅画他的生命也随之缩短。吃饭、睡觉、生活都是为了延续绘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是绘画,即使是爱情、友谊对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给画添上了不一般的亮点。最后绘画完成了,身体机能虽然在运转,生命的意义结束了,梵高用一颗子弹结束自己短暂却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独而任性的,梵高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时间都在孤军奋战,可是艺术本来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况且在梵高的背后还有那个无限包容梵高的弟弟迪奥。总觉得迪奥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奥的支持——精神上与物质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没有理由这样不计报酬的帮助兄长,每个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时候,也不间断,这是怎样一个负担啊。但是迪奥一点没有抱怨,没有怀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创作就是他的创作!他们对于艺术都有梦想,梵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艺术,迪奥就不顾一切为他创造条件,如果说绘画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奥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奥的精神也崩溃了,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迪奥之于梵高,不仅仅是兄弟,更是知己。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思考。我没有梵高的觉悟,当然也绝不会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够学到那么一点点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够离梦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21篇

清辉的月光从满天星辰中洒脱下来,呼啸的寒风从耳畔掠过,我却好像感受不到寒冷似的,怔怔的抬头看着远处的星空。

我也不太清楚我想要透过神秘的星空看到些什么,只是很久之前有个人他在圣雷米精神病院的花园中,做着同样的事情。他的神情专注,神态平静,时常皱起的眉头偶尔舒缓,他在遥望着那片璀璨的星空。

那是蓝色的。

如同风暴般的的漩涡缠绕着星辰,被夸大形象的丝铂树仿佛要越过画布的上方,直抵星空深处的隐秘,一个小村庄被隐藏在连绵的山谷之间,若隐若现……他疯狂而执着的挥动着画笔,流转在他的脑海中的却是其他的一些画面。

他就是梵高。

以前很难去理解他们怪诞而滑稽的行为,就像第一次读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我总是在想,他们究竟是在做些什么呢?这些事情的意义又到底在哪里呢?他们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

正如那个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一样: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这类的问题在数学里面有个名词:无解。

正如我们每个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各不相同,尽管处于同一片蓝天下;我听到有质疑、不屑的声音存在,正如梵高在他短暂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痛苦和失败一样,我能从中感受到执着、严肃、以及天才。

高铭说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我想梵高就是处在天才和疯子的那一线之间,他一生都是在求索;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太久太久被遗忘的东西,岁月慢慢将它们剥离出来,社会将它们逐渐尘封,我们将它们抛弃,直到我们暮年沧桑,却再也想不起来儿时做过的那一个个流彩的美梦。

津德尔特牧师公馆中那个看上去比较忧郁的男孩,站在狭窄的窗户千望着满天星辉,内心平静而单纯;他走出家门,来到郁郁葱葱的树林深处,独自将大自然中的昆虫分门别类的做成标本;教堂的讲坛上,他听着多洛斯父亲低沉而严肃的诵念经文声,内心充满渴望与羡慕……

平静。

从大自然回归到城市当中,他从津德尔特辗转到海牙,就职于古庇尔画廊,那是他弟弟提奥奉献了一生的地方;没过几年时间,他辗转到布法班特,做起了数年前父亲曾经做过的那样传道士;再后来去到黑乡德伦特,企图在那里获得一种新的渴望;再接着就是安特卫普、巴黎、阿尔、奥威尔……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他曾经在生命中,很多次抬头凝视着头顶的那片星空,平静而祥和;他非常害怕未来的道路,种种失败的经历和痛苦的阴影就像死去的多洛斯那样阴魂不散的缠绕在他的脑海深处。我想星空真正能带给他的就是……内心的平静。

是他童年那些美好而梦幻般的平静,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的太远了,他恐惧遗忘和被遗忘,他害怕孤独却选择孤独,他渴望爱与被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

回顾他的人生的阴影与璀璨,我始终觉得他是个非常值得人尊敬的。这无关乎他在数百年之后的名望斐然,即使他只是个默默无名的人,我仍然会以最热忱的拥抱来敬畏他的求索。

慢慢的走着,我们似乎忘记了过去的路;被眼前的迷雾遮挡着,不管不顾的往前木然的走着,走向向我们微笑的坟墓里面……我们将一无所有。

拥抱希望和意义活着,蔡崇达说我们这一身臭皮囊哈;如果明白了这些东西,你就会深切的感受到红楼梦一书中: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着时间的流逝,是沧海变古路的缩影,它将每个人生都安排的如此生动而富有意义。

意义,每件事情的意义,我们苦苦追寻的也就仅此而已。

意义,每件事情的意义,我们追寻不得的也就仅此而已。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22篇

最近我看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星空》。它讲述了各个天区的星座和每个月份可以看见的星座,以及一些星空的知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恒星类型的这一部分。

恒星类型介绍了恒星光谱、恒星的颜色和亮度等七方面的知识。同时运用多张图片形象地解释了O至M型恒星的颜色区别,以及各种恒星之间的大小比例。

再来看看天区部分的内容。这本书假想在地球外面有着一个天球,并将肉眼可见的星星印在上面,把它分成6个区域来分别介绍,这6个区域分别是北极天区、南极天区和4个赤道天区。其中介绍每个天区的时候,左边是一张肉眼可以看到的图片,右边则是一张清楚的`星座图。星座图中把星星的亮度分为—1至6等7个等级,数值越小就代表星星越亮,并用各种符号标出了各种天体的位置。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23篇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是个关于信仰的宗教故事。

也看了《挚爱梵高》,比起那一部优美,且不失悬疑感叙事的成熟作品,脑海里却不断出现这部制作上,似乎只有摄影取胜的纪录片。

观片结束,有位让我觉得特别像导演安排的托,提了一个导演为何只关注了个体,避而不谈群体的问题,当然原题没有如此温和,问题指向了赵小勇(男主)现在的单张作品售价翻倍,而大芬村其他人却依旧在那座潮湿闷热的城中村里找活路的差异化对待。

我想说:梵高因为画作卖不出去,到现在都还被文人挖着坟吐槽,可他只是从学画第一天开始就没停止过画画。而“村”的改善,总会因为个体逐步的改变,随时代进步。 并且,我觉得从成本和叙事角度,这部电影选择一个主角的角度展开一段具体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结构全片的方式。量体裁衣。

我自己看完只是在想,每个宗教都有那么多的宗教故事,教义,或者仪式。那么“梵高教”是怎样的宗教文化呢?这要从赵小勇没有在意妻子的劝阻那一刻,就决定了这一次朝圣之路说起,它并没有《冈仁波齐》那么艰辛,但对于他的现实生活,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信仰,本就跟赚不赚钱,有没有观众没关系。那是一个让我们一张张的画出自己句子的过程而已。

对于群体?我想他已经成为大芬村的一位传教士吧。很多人在讲赵小勇因为梵高收获了订单,手艺,作品…可我认为最可贵的是他收获到的信仰。不是说“梵高”应该被铸像立碑,奉上神坛,更不是每个人都要欧洲“朝高”之旅。生活苦短,能在这样一段路,找个方向才是最幸运的馈赠。而我感谢赵小勇的人生故事,让我感受到的“梵高教”的神奇之处吧!

还有,比起黑幕重重的社会问题纪录片,这碗瓷实的“荔枝”鸡汤挺回血的。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24篇

我觉得梵高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坚持,乐观的人。当梵高当牧师时,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不仅不在乎,热爱生活,努力干好自己的事,与底层的穷人生活在一起,渴望当一个好牧师。他太善良了,充满了理想,为了矿场底层的人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好住所和生活费。因为他的善良,与矿场的人成为了好朋友,可教会不理解他,不认可他,无论他怎么努力,还是把他开除了。

后来梵高开创了自己的画风,通过自学和不断的探索。梵高的画都是用的真实的情感,不会过多写实,每笔都包含着他一开始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可这种画风在当时并不被接受,所以梵高的画卖不出去,也无人理解。他不与周围的世俗妥协不会因生活艰苦就轻易放弃,坚定自我,坚持做自己,不改变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梵高也是孤独而任性的,梵高很早就离家工作了,在家时也不是最受父母喜爱的,没有人关怀,一生几乎都是孤单一人,正是因为自己的孤独,当房东家那个女孩闯入他的生活,让他一时冲动,彻底毁了这段友谊。到了后来,他又遇到了表姐凯,又因为对一人陪伴的迫切和渴望,这种欲望让梵高又对表姐展开了疯狂,任性的追求,不论别人如何劝说,都任性又固执的继续追求,后来甚至因为想见表姐一面,把手放在火上烤。梵高是一个固执,热爱生活的人。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25篇

梵高,一个用生命和孤独燃烧自己的旷世天才。聂杨笔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来此去。给人们带来什么,又带走什么,无人能一笔包揽。今天我聊聊影响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从小梵高就对大自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自然对他来说就像是天然的课堂,向梵高展示了最朴质的美。翻开梵高的画集,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以花朵、植物为背景的,但是,大自然的馈赠并没有带给梵高名利和财富,反而让他在艺术道路上走向毁灭。他才华横溢,却在当时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困顿潦倒,以至于他患了严重的忧郁症,最后这位旷世天才用生命和孤独燃烧了自己璀璨而耀眼的一生。

梵高没有进过科班,通过自学和不断的探索,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创造了自己的画风。他脑海里关注的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他要通过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内心、去表现别人看不见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写的是“神”而不仅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别人看不到,他画的别人感觉不到、理解不了,没人欣赏他的画。除了他的弟弟,没人买他的画,更没人收藏他的画。他不与周围的世俗妥协,不为生活的穷困潦倒放弃,从不改变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被送到了疯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疯人院里完成的。

梵高日日夜夜承受着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的嘲讽,可他依然保持初衷,梦想不动摇一丝一毫。这并非自满,这是对自己的能力与才华的肯定,这是王者的风范,只有弱者才去否定自己的未来和他人的未来!每当我梦想着“清华北大”的时候,总有人去撕破我的梦想,可是我不甘,“当你自己都还没有踏上金字塔的顶峰,就没有任何资格去否定一个人的未来”我从不在乎他人的冷讽,同梵高一样,坚持自我,保持初衷,上帝永远不会亏待有准备的人!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26篇

看到最后“提奥,我现在能死就好了。”,顷刻间的扑面而来,泪水已无法表达我的哀伤。我一页页地翻阅,随着临近尾声,我也仿佛跟随着梵高一起走完他的。

那么多的情感挫折,世人的鄙夷,长时间地劳作导致了他最后的精神爆发,用自杀来给他无上的人格魅力增添了最后一道完美的光芒!!我是那么地热爱梵高,他所追求的真实不是莫奈、希斯莱的捕捉真正的自然,也不同于毛威、伦勃朗那样的写实画面,就好像他所仰慕的米勒的《播种者》中所呈现的那样:那是真正的农民啊,那片广阔土地的真正主人,艰苦的劳作与紧张的经济令这些卑微的下层人更加的美丽动人!我觉得梵高这样的想法相较于蒙克的表现主义更多了一分真实与可触感,比之米勒的画面更渲染出令人无法抗拒的感情潮流。正如他有限的绘画生涯中的最后一位知音伽赛医生说的那样,我看着这幅画,仿佛这位阿尔的女人在慢慢从画面中走出来一样,令我的情绪无法平静。去画葡萄,就应该画出果肉鲜美多汁仿佛就要破皮四溅;画山泉,就应该感受到泉水在潺潺地将人们围绕;画人体,就要表现出肚皮覆盖着的是那一道道的肠子与肝脏。但是梵高却并没有局限这些他所要表达的美感之中,那样狂热那样速度的创作已将那种种的一切全部拥有,让观者如此得感动与叹息。

梵高的一生简直就是为绘画而生,为绘画而死,为绘画而画。那样一个连续几天只靠咖啡、烟草、苦艾酒就能支撑着在阿尔那样灼热的金色阳光下不断创作的男人,却在奥维尔的安静时光里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因为他已经将最好的东西画光,胸腔中火山般的热情已经被燃烧殆尽,那时那样的温森特已然一具空壳。难道只是不再拖累提奥,为了不再忍受画作卖不出去的煎熬?这些全不是重要的。多少走过来了啊!他只是因为无法再画画,不法再用他所狂野的热情去描绘他不愿安息的灵魂,所以他只能选择死去。

写到这里我的思绪还是混沌一片。如此美丽动人的天才,如此悲惨却令我羡慕迷恋的一生,这个荷兰男人令今夜的我无法入眠。乱七八糟说了这么多,致敬温森特先生,晚安。

梵高观后感600字 第27篇

比如开头就用了煽情BGM,先抒情而不是轻快一点的讲故事,我这样的观众就容易有逆反心理。片尾也和片头一样,煽情BGM铺得有点长,好几块内容都是同一条音乐,节奏感就没了。

片头标题体例有点早期电视专题片,或者,我差点以为会出来“老井”这类的词组...

前半段的初期介绍,素材之间拼接感还是强了点,因为散,也没有小故事的起伏。难以做到收放自如的散文式剪辑的话,可能用一些设计镜头来连接会好一些?

影片整体的声音处理得不太好,不过进入博物馆那段人群嘈杂,他安静地进入画面很棒。

去梵高的墓地那段点烟插苹果太有趣,如果和老家上坟那个段落,拍摄下更多结构相似的镜头会不会更有趣?

他“靠画画来生活”,价格兑换和居住环境的信息量可以体现,吃饭很重要,尤其是家庭内的吃饭,几个吃茶聊天的场景倒很有趣,不过个人觉得“生活”还是体现得有一点单薄。

叠化、大特写的用法很加分。

咖啡馆、喝酒、在巷子里走、“我就是梵高”、呕吐这个段落很有剪辑感,音乐也很棒

——但是在巷子里走的部分好像是用了重复镜头?居然还是没有其他镜头间隔、连续着把同一个镜头用了两次,即使是黑暗看不太清,也挺敢的(

最后转向自己创作这部分内容MV化了,嗯,嗯,挺积极向上

但这样的记录还是会搞哭泪点低的观众

看到阿姆斯特丹广场上的纪念品亭,他局促又有点激动地走过去,说这幅就是我画的,就是这幅啊你拍过的。还有和向日葵和梵高自画像的对视,真正的对视。

真正的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