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合集18篇)

时间:2024-01-11 13:26:07 作者:admin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1篇

“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昨天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片——《穹顶之下》深有感触。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从哪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但同样日本的东京和我们的北京都汽车这么多,但他们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干净呢?原因是我们很多车用的油品达不到国四标准,而且很多汽车的排放都达不到要求,这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体制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一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一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2篇

《穹顶之下》可以说是柴静历时一年几乎走遍中国全国各地的有关环境污染中雾霾的调查报告,开篇由她女儿的病引入话题,分析深入浅出,一条条数据触目惊心,给我们深深的震撼。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微米的颗粒,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看不见”的敌人由此而来。雾霾对人的身体深海极大,那些细颗粒物会影响呼吸系统,增加气道炎性效应,还会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系统,与心脏供血能力的降低有关。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无形中就吸入的细微颗粒物,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心血管病。

“雾霾”从哪里来?雾霾主要来源于煤油的燃烧。2013年全中国煤的燃烧多达36亿吨,超过全世界加起来的总量。中国又是汽车使用大国,石油,柴油标准不高,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污染。令人可怕的是煤和油燃烧后的产物还可以相互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更加有毒的物质。

我们怎么办?治理雾霾就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一是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借鉴英国的血泪史,集中燃烧煤,降低煤的燃烧量,使用清洁的气体燃料。二是洗煤洁油,降低煤、油燃烧的污染程度。随着好煤的减少,劣质煤的使用越来越多,因此,将劣质煤洗干净使用,会减少很多污染。三是能源引入市场调控机制。有竞争才有进步,垄断只会滋生腐败,国家要加大对新兴产业技术的扶持,将能源交给市场。

十年前山西环保局长的说“孝义是山西的缩影,山西是中国的缩影”,今天这句话得到了验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美丽的蓝天白云行动起来。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3篇

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看完了《穹顶之下》,从未有这样的时刻觉得雾霾离我们这么近、环境的保护这么迫切!

如果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尽管污染不可避免,但这几年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都在为此努力着。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条文、加强管理等。

然而中国有13亿的人口,只靠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身为高中生,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仅怀有颗爱国之心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切实付诸行动。

或许,我们的力量是单薄的,但是每个小小的改变就是个个大的进步的开始。或许现在环保部门没有能力或是充满无奈,但是他们努力做出点改变就会给我们希望和动力。或许国家的某些行业还无法防守做环保或者难言之隐,但是国家的些小小的改变就会让大家关注环保,为环保做出贡献。这切,只需要沉下心来,做出哪怕点小小的改变。

我静静地凝神这颗蓝色的星球,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是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我爱它,所以我将用自己的努力去默默守护它。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4篇

_穹顶之下——这个名词在最近并不陌生,这是柴静自制的纪录片,我们借用她的双眼平视着中国当今环境的现状,这部影片的确给了我们警示作用,这也又让人们在心中重新草拟了一道道德的标准,无可厚非的是这部纪录片的确有着不同凡响的积极作用,至少我已经学会打12369来维护我自身的权益 。不过这一切都是从她的眼睛看见的,这一切也都是她的道德标准在衡量,道德标准人人有异,所有人都不是纯粹的圣人或者纯粹的坏人。

观看完后我有很多疑问,这便好奇的查了查资料,实际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污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气污染。但是眼睛却全部的往空气污染上看,很简单:空气污染能扩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却留在当地。后来我才知道1级致癌物地这个1级只是一个因果性的标准,这仅仅说明致癌性证据充分,吸烟的危害远大于雾霾,委婉的说一句听说你吸烟可能戒烟带来的好处比带口罩防更好。这让我想起一类人,这类人是一旦有事情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圈,这便揭竿而起,以圣人的方式讨伐影响到自己的人或事,却不顾影响到你的人和事有不能言说的秘密,便肆无忌惮地责备,圣人不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关心着世人吗?

人的出发点总是是利益,柴静女儿天生肿瘤与雾霾其实并无直接关系,有可能与她的生活方式或高龄产妇有关,此外柴静女儿出生与美国,说不定这与产地有关?总而言之嘛,纪录片就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因而能以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影响激励和启迪观众,不过关不关系道德的事儿需要观众们自己斟酌。

不知所云,不喜勿喷。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5篇

现在的天空中几乎每天都会飘荡着一层厚厚的灰蒙蒙的东西,当时人们觉得那是雾,而在以前人们对于天空上的”雾“人们已经不足为奇了,可是人们知道雾霾是什么吗?在我看过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后,我才对天空中的”雾“有了新的认识。

雾霾是什么?在以前我也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雾霾就是雾,这两者之间只是有着字面上的差距,但基本意思仿佛没有什么极大差异。但是当我看个柴静的纪录片后才知道雾与雾霾之间可不是只有”霾“这个字这么简单。雾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在水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零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如果这是雾,那雾霾是什么呢?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而我们人类便是造成这种天气出现的罪魁祸首。

造成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煤的使用。在我们国家,大多数地区使用的煤数量极多,在一个用煤极多的地区,那里一年365天里,几乎每天都是灰蒙蒙的,那里的小孩根本见不到蓝天、白云甚至是我们在夜晚一抬头点映入眼帘的星星。在我们国家,用煤量极快,一些好煤被开采完了就用劣质煤,用劣质煤会大大增加天空中的污染物,现在在我们国家,褐煤便是最常用的一种煤,就算我们用劣质的煤,我们洗干净再用好不好?如果洗干净也可以减少一部分的污染物。

柴静背着一个测试的测试仪,一天下来,那个的测试仪中的膜盘已经成了黑魆魆的一片。所以我再次呼吁,我们是时候做些什么了,就在此刻,我们做好该做的。多做与环保有关联的事吧,让我们的地球越变越好。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6篇

很久以来就非常敬重这位美丽的央视记者,佩服她敢于直面社会最危险最黑暗的行为和一些最尖锐的社会现象,继而和它们作斗争,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敢于说真话,在这个噪杂的社会用她最大的声音呵斥了诸多无耻或者麻木的灵魂!她是新闻界鲜有的有担当,真正具有新闻传播职业素养的媒体人,这种精神这种责任感不能不让我们赞叹!

片子长达一百多分钟,以女儿生病她辞职在家照顾女儿展开,“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越来越强烈”。雾霾严重时,担心孩子生活在污染的空气中,因此一直把女儿关在家里不敢让她外出,她害怕有一天女儿会问“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雾霾是什么”,因而启动了雾霾调查。为了这个调查,她自费百万,历尽千辛万苦,顶着巨大压力,辗转奔波多个国家……她的这种伟大的母爱之情以及由母爱产生的对全社会的博爱之情,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

忘了自己从何时起,每天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习惯性的拉开窗帘远眺一下,看看视野有多远,清不清楚,是不是有雾霾;临出门前我总是习惯性的看看手机里空气质量预报,显示“良”的日子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或是重度污染,从没出现过“优”,因此出门戴口罩也成了常态,虽然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当空气重度污染时,说实话真的不想出门,但是没办法,得上班。每到此时,多么想自己是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猴王,一口气把雾霾吹走;或者特别期盼冷空气到来(虽然我很怕冷),因为每次冷空气过后,我们总会享受最多一天半的蓝天白云(多次观察的结果)。在雾霾常态化的今天,仅仅一天半的蓝天白云也是奢侈。

雾霾的危害早就耳闻,但是看完纪录片后更震惊于它的危害之深、可怕之处。看得触目惊心,看得心痛沉重!柴静从对中外权威专家的访谈、对科学问题的细致分析、对专业数据的通俗解读以及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元视角的运用…把复杂的科学数据和专业术语解读的透彻易懂,一目了然。总体上,比较深刻地揭示出雾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希望此片能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我也会为环保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今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丰富的条件下,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曾记得每逢过年过节总会收到身体健康之类的祝福语;我也总会把“身体健康”放在祝福语的首位发送给亲朋好友,足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而一些明事理的人们恰恰以“雾霾”的方式在破坏着健康,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多么悲哀和无知啊!为了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甚至是贪婪残暴!不得不令人发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毕竟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如果每个人都为环保做一份贡献,加起来就会形成大能量。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让那些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眼前利益的现象和行为没有容身之处。

真心希望纪录片《穹顶之下》能唤起这片土地上大多数人的良知与觉醒,让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7篇

一部让我反反复复看了都不会觉得无味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第三次看,反而觉得越看越隐藏不住我内心的澎湃。

我脑海里重复出现的是,它不仅仅是那几个字,它还是那一大堆的细小物品,它还是那令人担忧和重视的。因为它的威力,孩子们被困在家里看雾霾,人们出去被迫要带上口罩,也许这时眼神就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这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烟囱冒出一阵阵的浓黑烟,倒过来看,那气势犹如瀑布在飞流;那黑色的江水犹如写字时用的黑墨水,也许以后我们可以直接从江水那提取墨水。当看到整个北京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人还以为那是仙人隐居的地方,知道怎么回事的人只能默默在感慨惆怅。《》的那一动画真是做得好,解释出它是我们人类最强悍的敌人。看了之后,不禁让人类觉得自己的可笑,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操作地球的一切,可是还征服不了那么细小的的东西,因为那是我们一直都在制造它的出现。

“有发展,必有污染”,真的是这样吗?即使看到英国工业革命那时也发生了一场“环境”风暴。但试问一句,难道中国走完工业革命就不用花大量的资金去处理那些留下的“残尸骸骨”吗?何不一边发展一边环保,即使路要走久一点。记得柴静问一位小朋友“你见过蓝天白云?”孩子可怜巴巴的回答“见过一点蓝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比那小孩幸运一点,起码我见过蓝天白云。试想再过十几年,小朋友的回答——只是摇头,那真的是个可怕的地方。

当地球披上一层白纱,当人们眼前只有那一盏盏希望的灯。这时也只有那一点点的灯光为我们引路,难道人们才会在此时此刻去反思这个问题的根源?不,《穹顶之下》让我们反思“环境”让政府重视“环境”让我有一个冲动的想法——以后要去拯救我们的环境,让《穹顶之下》深埋蓝天白云之中。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8篇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9篇

不夸张的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议,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是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10篇

刚开始看这部纪录片只是因为看到标题,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能让一个人不惜花费巨资也要说出来的东西,想必真诚至极。刚开始看觉得无聊,这么多数据,看起来也费劲,那么多化学名称根本不理解。可是越来越看到,越有心痛之感,有一种黑色幽默在弥漫。那些为了利益不停追逐的人们啊,那些利益链上的权力者,柴静有一句话说的真好:人性啊!

越看越让人觉得沉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篇雾霾报告。我已经理解了柴静为什么会觉得随时都想是在过一种临时的生活。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近一个世纪的路。其中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会影响到发展,我们取得了利益,我们之前做错了,现在就要来付出代价,不关乎发展。是啊,我们本就做错了,为什么还要环境替我们承担过错?我们该去认错,承担代价,一错再错,只会让原本的环境负荷量提前缩小。

柴静说,每次我望着这个在宇宙中孤独旋转的星球,就像是在望着我的亲爱的人。我要保护她们,所以我要保护地球,我要保护地球,才能保护我爱的人。是啊!这星球上生活着我们,我们每一个细微渺小的存在,人性就是这样欺软怕硬,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当我们的执法者不再执法,也就给了人性罪恶的沃土。法律能管得了90%的人,那就够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的20xx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观后感但是如果连执法都没有,那大气法真的就只是摆设,再次修订也只是0次执行。

要让空气维持APEC蓝很难吗?难。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难。治大国如烹小饪,但是如果我们能每个人都出一份力,都用自己人性善良的一面去善待我们的环境……我们常说善待他人,为何偏偏不能善待环境?现在是用生命在换取金钱,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后果如何,那将来呢?子孙后代呢?鼠目寸光。可即使我们有的人知识学得再多,不愿意放下手中那一点点利益,现在怎么不去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只记得奋斗,忘了退路。

幸好,我们还有那么一些人,还在保留着那么一点认知。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有这个认知的,只不过,我们选择的是戴上口罩,而他们选择的是带上责任。

一个国家,假若到了民众都麻木的状态,真的是可悲。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无知真的太可怕。可是当你拥有知识,却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无奈呵。幸好,幸好终于有人觉醒。

希望,我们不再重复伦敦和洛杉矶的悲剧。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11篇

“拒绝雾霾,还我片蓝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昨天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片——《穹顶之下》深有感触。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从哪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但同样日本的东京和我们的北京都汽车这么多,但他们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干净呢?原因是我们很多车用的油品达不到国四标准,而且很多汽车的排放都达不到要求,这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体制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12篇

今天,我看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和崔永元的“自拍纪录片”行为,是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很有价值的努力,值得尊敬(虽然我对崔永元转基因片子的结论并不赞同)。十八大之前,我认为体制内的媒体,虽然戴着镣铐跳舞,但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但这两年下来,我已经看不到这种希望……所以,柴、崔二位的努力,实际上,在是利用体制外的某种“自由”,在帮助整个新闻行业实施“突围”。当然,所谓“明星效应”肯定是存在的,但这本来也是有效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明星、资本、权力……哪个对媒体行业不构成影响?但毋庸过分焦虑——崔的片子,其取材和论证逻辑也受到强烈的质疑,这就是舆论场的自我制衡、纠偏的结果。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13篇

《穹顶之下》问世后,我断断续续的看,看到今天才把这部纪录片看完,觉得内心有说不出的滋味。每天坐在办公室窗前,就能看到三条平行的交通线:省道、高速公路、火车道,原来觉得国家发展如此之快,交通如此便利,心里充满欣慰和感激。直到现在,此时此刻看完这部《穹顶之下》,我再看看窗外,公路上跑着的辆辆路虎霸道、辆辆重型卡车、铁路上列列拉煤的车厢,我说不出话,心里酸:榆林的亲人们你们好吗?西安的亲人们你们好吗?黄陵的亲人们你们好吗?

作为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热爱这片土地,更为着陕北这些年的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作为名在西安读了四年大学的毕业生,我为我省能有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感到自豪;作为名曾经在黄陵工作过的企业员工,我为我能在这个地方工作过并且拥有那么多“亲人”而感到欣慰。可是现在相比起他们的雍容华贵、飞速发展来说我更担心他们的健康。

看完影片,我很佩服柴静,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拍摄这些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去讲说报道。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又是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必然就会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就拿陕北来说,习李政府自上任以来,加大反腐力度和整治环境问题,陕北的经济便开始下滑,其实这是与全国经济甚至全世界经济相致的,大环境不好。可是很多人过惯了几年前的“好日子”,便开始怨声四起,整天抱怨城里没有能赚钱的活儿了、生意逢做必赔,其实自己认真去想想,好多人都是抱着两口就能吃个大胖子的心态去赚钱,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无奸不商就真正的体现了出来。弄虚作假比比皆是,好多商人钻着法律的空子做着昧良心的生意,欺骗消费者。拿车来举例子,中国90%的车辆都在造假,该加的东西没有加,不该减去的都减去,卖价依然还是那么高,样子确是越来越好看,安全系数、环保系数却不增反减。女朋友出国两年,期间回来说老外都喜欢买二手车,中国人为什么要买新车,其实以前我觉得是中国人的虚荣心在作祟,可是慢慢我发现中国的许多二手车真的买不了,本来诸多方面质量就有问题,变成二手车之后当然无人问津了!再拿建设来说,别的我不是很懂,但是之前我做过置业顾问,目前陕西省好多建设项目都存在违法修建、违法销售的问题,先建设先投产先赚钱,手续慢慢补嘛!看着栋栋美丽的大楼平地而起,可是华丽的背后呢?

再拿企业来说,我曾经在企业工作过段时间,地理环境优越,虽然在山沟沟里,却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铁路公司的舍友回来说经过焦化厂的时候总是闻到刺鼻的味道,再看看街道上层层煤渣,这座座几千年的山峰和树木能打得过工厂和煤矿吗?

看影片的时候,看到这样幕:抽查加油站的时候,加油站老板说:你们有这个义务却没有这个权利……这是何等的心痛!现在反腐工作进展顺利,乃至于有些记者和无知群众利用当前形势,无厘头的攻击政府执法人员,让大家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去真的执法真的管理。好多评论说处理些问题上国家的部分法律不明确,没有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可是光靠着这些部门的监管、法律的约束,我们的诸多问题就能解决吗?我们要是不提高每个人的素质,人人都只顾赚钱不顾其他,再健全的法律也能让人钻了空子,挣到黑心钱。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14篇

柴静自费百万对雾霾进行调查,并拍摄纪录片《穹顶之下》,自己看了遍,陪父母又看了遍,共100多分钟,从个完全不懂大气污染这个行业的我,在看过之后,我知道了的危害,知道了它的大概来源,从她调查的数据实证和分析,我知道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重要的是我们环保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此纪录片出,在网络、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柴静以演讲者的形象出现,从自己的女儿出生就得了良性肿瘤的话题开始,又以害怕有天自己的女儿会问什么蓝天的话题结束,全面剖析了雾霾这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此真实的展现了我们每个人每分每秒所处的这个环境现状,让我们的认识不再那么肤浅,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它是关乎自己和自己爱护的每个人生命的问题。环境保护涉及很多方方面面以及很小的行为动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不愿去做,不是不能去做,而是不知如何去做,或是没有意识去做。很多事情的结果,都是我们的作为和不作为造成的,不要真正到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的时候我们才切实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和重要性,后悔当时没有重视。

柴静在这部纪录片中说“这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这让很多人表示“看得心塞”并“热泪盈眶”,这份有良心的调查,引发众人反思热潮。纪录片中,她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奔赴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接触了_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并造访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试图寻找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以前只是知道柴静是个出色的记者,直到看了纪录片才确实地感受到她知性感性的才气和魅力。这不是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部电影。不能拿看电影和看视频的心态去看它,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最现实也最严峻问题。

当我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打开窗户看了看天空是否还是蓝色的,还好它是淡淡的蓝色,我深深的吸了口气,心想,希望未来我还能看到这片蓝天,还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跳出雾霾这个问题,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问题,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面对空洞的问题时态度和做法很多是“心动”而非“行动”,柴静这纪录片的轰动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那么接下来,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就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了。

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以后还能看到蓝天,行动起来,学会去拨打12369行使自己的权利,少开车减少排放,少抽烟等等,从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也为我们的空气做点事。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15篇

我在观看过《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后,大为震惊,种种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回旋,那一幅幅画面一次又一次的在我眼前闪过,这还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吗?

以前,我听别人说起过在我们的城市中存在这大量的,当时我怎么也不信,也没有对此有太多的关注,总觉得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只要离烟筒远一点,里工厂远一点就没问题。可是观看过纪录片之后我怔住了。造成这些的原因很多,其中低质燃油的燃烧和燃煤是一大方面,而且会对人体有伤害。

不要总以为柴油煤烧多了,我们中国就进步了,我们进步了,那环境那越来越差了。所以我们要多多植树造林,尽量减少燃油的燃烧,出门尽量少开车。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雾霾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16篇

看了《穹顶之下》之后,这种真实的情节我的心非常震撼,听到这些令人不可相信的数字使我的心颤抖这是多么可怕的个世界,我们天天生活在这个充满的世界中,为自己感到可悲,为什么我不能改变这些,尽自己s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做些事情,虽然那很渺小,但是至少有帮助,可我自己看到这些现象,没有去阻止,我非常内疚,看了这个事件后,我非常心寒。

我非常希望国家政府能采取措施抑制情况的恶化,更希望我们自己能够以身作则,保护环境,为什么那些企业家只重视利益,环境又何尝不重要,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惧怕,为了我们的下代,我们更应该保护好自然,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敌人,我们应该携手与他们拼搏。

这件事情让我们认识到了的可怕,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对此重视,我为人们污染环境这种行为感到可耻,工业的发展程度更加重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如果人人都献出点绿,我们的世界将美丽无比。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17篇

这是一个说起来可笑的事情,和我们从小在教科书上学到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这个备受哂笑的教条背道而驰!去年(2014年)底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投资规模和增速最快的国家,没有之一!在中国经济火箭电光火石般提速的今天,中国最伟大的受税机构有关部门与中国最大的纳税大户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国企巨头们在中国最光鲜的城镇化进程中唱着喜庆的双簧,却对于饮鸩止渴般的通过不合理的重度能源消耗盲目为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助威加油。而唯一的制衡法律却游戏般走马观花在企业圈子里溜达了一圈后继续睡大觉,空、悲、叹这样的情绪足以让所有新闻人瞠目结舌。

最惊悚却又发人深省的历史回顾: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

如果污染继续下去,中国的下场有无前车之鉴?这个答案貌似是我们中学时代历史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旧闻: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沉痛到让地球人无法接受的故事,发生在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国家:美国、英国很难想象,当中国最发达的城市被镀金的发达经济逼近空气污染的毒气集中营的时候,那些罪魁祸首会否追悔莫及?!羞愧难当的情绪,通常只有在人类无法,直面自己的良心的时候才会出现。而这样的情绪下,再冷静的环境解读显然对于那些腰缠万贯的_富贾只会演变成毫无任何意义的苍白的说教。谁能在中国环境被经济推进火坑之前拉他一把?政府?企业?千千万万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都有?我希望都是,而且应该必须是!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第18篇

我们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出了问题,首先环保问题不是哲学问题、是人类生存问题,不用辩证的去看,因为你总得喘气吧?

其次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多的去关注环境保护,减少自己的污染排放,你管不了垃圾掩埋,但可以自己分分类,至少电池不乱扔吧,你管不了油品控制,可以迈开腿少开车。至少不大晚上扰民飙车吧?你戒不了烟,也可以尽量少抽。至少抽的时候尽量不影响大家吧?难道因为做不到就不去做吗?咱如果连这种意识都无法培养,那中国几十年后绝对不可能是伦敦、洛杉矶。作品中的数字肯定是片面的,作品也有渲染感情的手段;但她的数据没有虚假的,她的观点不是错误的!你中石化的老总敢站出来说不用环保无须治理,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事儿就没了,环境就自愈了?就业发展贫困这都不是我们不去保护环境的借口,我们不是皇帝不用考虑如何治理、我们需要发出必须治理的呼求就可以了。

最后人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所以马上柴静本人会被质疑作为一个记者她比我们更清楚自己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但她依然选择完成这样一个作品。她的确说服了我,作为一个接受过教育、作为一个不再年轻的80后、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这106分钟打动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环境治理这场人与人、人与自己的战争无论哪一方取得胜利,这片作品都会被记起。所以我佩服她的勇气和才华,03非典后这个瘦弱的女子再一次震撼了我。有人会说不是能源行业、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你错了,经济不是个体、下行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谁也逃不掉。都有个先后轻重,现在喊冤?捞钱时候也是你们最狠最快,挨打的时候你也得走前面。

我不会去考究她本人开不开车抽不抽烟,也没功夫管国外肿瘤死了多少人,更不会关心哪个领导和她裤腰带以下的那点儿传闻。我想做的只有改毛病、少开车、不浪费、垃圾分类、尝试戒烟,培养自己和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生活习惯,不去选择严重危害环境的谋生手段。我不再去理会自己这样做对大气治理有没有用,但明善恶、分对错,我自己得这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