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14篇)

时间:2024-04-24 10:53:34 作者:admin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1篇

陶艺标语汇总

尚美陶陶瓷—企业文化标语

1、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2、人生没有目标,如同汪洋大海中没有方向的孤舟。

3、尽心尽力,造就尽善尽美!

4、享受不是追求的终结,而是追求的过程。

5、工作中的最大错误不是行之有错,而是知而不行。

6、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7、要利用经验,而不是受经验约束。

8、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赢家。

9、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混乱的事情规范化。

10、企业的成功,20%在策略,80%在执行。

11、差错发生在细节,成功取决于系统。

12、优化客户的赢利水平、资金周转率、库存结构是营销工作的基本任务。

13、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

14、贯彻目标管理,分解、落实、优化、细化。

15、实行沟通书记制,客户要求答复制。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2篇

这周的星期三,我盼望的校本课程评比终于到了,有很多评委来了,我是陶艺班的。

教我们的老师是范老师和朱老师,叫我们今天做动物,至少要做两到三个动物,我做的是蛇、兔子、猪。

下午的时候,乐团在大厅里演奏,里面还有我们班的杨恺琳和宋泽龙,噼噼啪啪地来迎接记者领导的到来,隔壁的古筝团和葫芦丝在弹奏着美妙的歌曲,操场上的中国结一串一串,篮球馆的空竹和武术绚丽多彩。

我在忙碌着捏动物,帮没有陶泥的同学分陶泥,很多领导看到我们的作品,一下子就有三十七分,也就是有三十七个记者或者领导投我们的票。

第一组是涂颜色的,第二组和第三组是捏动物的,所以我就是在第三组,第四组是盘泥条,我觉得丁艺露盘的泥条很好,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分,也许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吧,有时候我们看了视频,才做。

我做完了,就去操场上买东西,操场上下着蒙蒙细雨,有中国结、纺织物、梦幻厂泥巴、风车、茶艺……我去买了个三块钱的两条中国结,跑了一圈,我有看到了“梦幻厂泥巴”里的植物大战僵尸的“仙人掌大炮”,七块钱一个,回到教室我就变成落汤鸡了,我们到食堂去找方老师。于是,蔚老师就给我们放了电影,名字叫熊兄弟,很好看,而且外面还下着雨,真是知足常乐呀!之后,我们就放学了。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陶器; 轮制技术; 泥条拉坯轮制法; 分段轮制法

Abstract:Pottery making techniques is a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arch on ancient pottery. Wheeling is a main pottery making technique which was popular in prehistoric China. Based on ethnographic surveys, we suggest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 of wheeling techniques: classic wheeling, clay-strip wheeling and section wheeling. We also discuss the finger-print marks of wheeling that archeologists may find on unearthed pottery.

Key words:Pottery, wheeling technique, clay-strip wheeling, sectiong wheeling

一、 轮制法的种类

1. 经典轮制法

吴金鼎将城子崖陶器的制作技术概括为四类:手制、范制、轮制和复制(在成型过程中,至少使用上述两类方法共同完成)13,首次在考古研究中提出了“轮制”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至今,诸多学者陆续进行民族志调查和考古研究之后,形成了对轮制技术更全面的理解,一般认为,轮制法指的是借助陶轮的快速旋转以直接拉坯成型的技术14。笔者观察的湖北枝江、河南巩义北侯村、广西宾阳新窑村等地制陶工艺即是此种“经典轮制”的代表(表一)。

如表一所示,虽然上述三个案例分属于不同地区,但成型步骤大体相近。从器物上残留的痕迹看,大多也是相近的,主要特征包括:内外壁上常常残留螺旋式拉坯指印痕迹、外底出现偏心涡纹,以及器表出现轮纹和浑圆规整的器身。

2. 泥条拉坯轮制法

除了上述学者普遍公认的经典轮制技术外,还存在另外一种泥条盘筑和快轮拉坯修整结合的陶器成型技术。表二中列举的广西靖西龙腾中屯、念者屯和山东莒南薛家窑、泗水柘沟镇即为此种技术的代表。其制作过程是:先单独制作饼形器底,再采用泥条盘筑法(或圈筑法)筑成器壁,最后利用快轮拉坯技术修整成器。为了清楚描述此工艺既与直接由泥料快轮拉坯成型不同,又与单纯的泥条盘筑再慢轮整形法有别,有学者将其命名为“泥条拉坯成型技术”15。笔者认为这一技术也属于轮制法,可命名为“泥条拉坯轮制法”。

3. 分段轮制法

除上述两种轮制法以外,制作大型器物时,往往泥条盘筑和轮制法兼用。我们在河南巩义北侯村和山东莒南薛家窑村就观察到了这种情况。北侯村工匠制作口径大于45厘米的花盆、薛家窑村工匠制作大型红陶缸等时,均需要依次分段制作,至少分两次甚至三次成型。制作工艺流程简述如下,下部先直接以经典轮制法(北侯村)或以泥条拉坯轮制法成型(薛家窑村),阴干一段时间后,再接续从下半部的上沿向内上方盘筑至合适的高度,再提拉成型,做出口沿。

二、 轮制法的痕迹

李济指出:“从器物上留的痕迹推测原来制作的方法,虽不一定完全可靠,但除非当时有这样的详细记录,也没有比这更准确的材料可以用着研究这个问题”16。

吴金鼎曾总结了轮制陶器的重要特征:“一,表面显有平行之细文,并有时特制‘阴阳轮文’以为装饰。二,内部匀称。三,底部有时带螺旋文。四,边缘等突出之处皆极齐整。五,就器之全形言,口、腹、底三部力趋正圆之形式”17。其中,“平行之细文”,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轮纹;而“阴阳轮纹”,指的就是凹、凸弦纹;“底部螺旋文”,文中没有明显指出是在外底,还是在内底,以及具体形态。

李文杰结合陶器仿制和民族学调查,提出快轮拉坯制成的陶器有以下标志性痕迹:一是螺旋式拉坯指印痕迹,二是麻花状扭转皱纹,三是底部的偏心涡纹(包括外底的偏心涡纹和同心涡纹18)。他进一步提出:“螺旋式拉坯指印是快轮制陶的直接证据,将它与偏心涡纹联系起来便可断定轮制”19。

《中国陶瓷史》总结的轮制陶器特点则包括:“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在陶壁表里普遍遗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往往遗有线割的偏心涡纹”20。

陶器上痕迹的形成与其制作工艺是相互对应的,通过我们的观察及对大量已发表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归纳出下列轮制陶器的主要特点:

(1) 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这是公认的轮制陶器的重要特征。

(2) 器内外壁上有轮纹。这也是普遍认为的轮制陶器标志性特征。但慢轮修整的陶器上也常会遗留轮纹,只不过更多集中在口部,而轮制陶器的轮纹经常遍布器身。

(3) 器内外壁(通常情况下内壁的痕迹更容易保留)(图九、图一)和内底(图一一)上有螺旋式拉坯指印或拉坯痕迹。器壁上的螺旋式拉坯指印是李文杰先生所强调的断定轮制工艺的有力证据;而内底上的螺旋式拉坯指印,李文杰先生虽提到过21,但因不常见于器物上,故不被重视。螺旋式拉坯指印痕迹和螺旋式拉坯痕迹不同,前者是用手拉坯形成的;而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用工具拉坯修理形成的(如靖西龙腾中屯、念者屯等)。手拉坯形成的痕迹深且狭窄,而采用工具形成的痕迹相对浅且宽。

(4) 外底部有偏心涡纹、波纹或同心涡纹。将陶坯从旋转的陶轮上切割下,一般形成偏心涡纹(图一二),这种情况最为常见。而将陶坯从静止的陶轮上切割下,形成的是波纹(图一三、图一四)。在以偏心涡纹作为轮制陶器证据时,一定要慎重,有时候虽然是轮制陶器上,但其上未必存在偏心涡纹,如靖西龙腾中屯、念者屯和山东泗水柘沟镇的实例,因为与陶坯间垫有草木灰(或石英粉),后者就很容易从前者上面脱离而不会残留任何痕迹。很大程度上,只有快轮修理器底时才能留下同心涡纹(图一五)。

(5) 内底部中心有乳丁状凸起22(图一一、图一六、图一七)。内底部的乳丁状凸起比较少见,它是快轮制陶时制作或修理器底过程中的副产品(图三、图一六)。

(6) 规整的口沿。挽制口沿一般只有在陶坯高速旋转时进行,而且只有这样制作的口沿才是均匀的折沿、弧度较大的卷沿等23(图一八、图一九)。快轮拉坯制成的口沿与慢轮修整而成的相比,要更加规整。

根据目前对经典轮制法、泥条拉坯轮制法以及分段轮制法的民族志观察和研究,从成型器物上很难区分彼此24。

虽然通过器表残留的痕迹可以对其制作工艺进行推测,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慎之又慎。正如李济指出的:“据器物上的痕迹推断原制方法,需要全面的观察及多方位的比较,方能发现一点真相;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推断公式所能解决的”25。本文只是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的研究,对轮制陶器制作技术的内容和痕迹判断做了初步分析。这些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空间,也亟需与工匠的个人风格的观察分析结合,以推进陶器生产专业化的研究。

注释:

① a.梁思永:《昂昂溪史前遗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44页,1932年第4本第1分册。b.梁思永著:《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第1~49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c.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刘屿霞:《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第42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

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山东临淄举办“中美古代陶器研讨班”,随后不久李文杰的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文章结集出版,即《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再就是有更多的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中国古代陶器。如汪宁生:《云南傣族制陶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报》2003 年第2 期等。

③ 赵辉:《史前制陶工艺的研究》,见《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史前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第100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④ 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刘屿霞:《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第42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吴金鼎曾观摩了大量出土陶片实物,并专门学习原始制陶方法。参见夏鼐著:《吴禹铭先生传略》,《中国考古学报》1949年第四册。

⑤ 中国学者进行制陶工艺民族志调查,并将其运用于考古研究的历史很早,如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吴金鼎、石璋如等先生在各自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的借鉴了现存民族地区的制陶工艺,参见Wu G. D., 1938, 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Kegan Paul,London。石璋如调查、石磊:《龙泉镇的制陶业》,《龙头一年――_期间昆明北郊的农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料丛刊之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1949年以后,无论是出于考古研究的目的,或是为了保存民族志材料,先后有很多学者考察研究各地现存的制陶工艺。比较重要的有李仰松:《云南省佤族制陶概况》,《考古通讯》1958年第2期;林声:《云南傣族制陶技术调查》,《考古》1965年第12期;傣族制陶工艺联合考察小组:《记云南景洪傣族慢轮制陶工艺》,《考古》1977年第4期;程朱海、张富康、刘可栋、叶宏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和西盟佤族原始制陶工艺考察报告》,《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1982年第4期;李根蟠:《云南碧江加车寨怒族制陶业的调查――兼谈原始制陶业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84年第1期;杨原:《云南元谋元告村的制陶工艺》,《考古》1986年第12期;李文杰:《湖北省枝江县现存的快轮制陶技术调查》,《中国历史文物》_年第11期;郑超雄:《广西靖西县念者屯壮族原始制陶术考察》,《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杨莉:《云南民间制陶技术的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等。相关的文章还有很多,这里仅列举其中的一部分。

⑥、26 李文杰:《湖北省枝江县传统的快轮制陶技术调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_年11期。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4篇

今天我们来到了萧山日报小记者实践基地――随心陶艺体验中心,畅游妙趣横生的陶艺世界,感悟陶艺的神奇魅力。

我国是陶瓷的故乡,所以英文CHINA既是指中国,也是瓷器的意思。

精美的陶瓷是由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等无机混合物作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是来学习如何做陶坯。

我们每人发到一大块质地细腻的陶土,先看陶艺老师做示范。只见她先切下一半陶土,用擀面杖像擀面团一样来回擀动,把陶土压成扁扁一块且厚度一致,然后根据制作需要切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或圆或方或心形,作为陶坯的底部。老师又将其他陶土用手像搓面条一样搓出好几根细细长长的圆条索,接着把刚才那块陶坯底部的边用泥浆涂一圈,然后沿着底部边缘将条索一圈一圈围绕堆砌起来,慢慢就形成了未来陶瓷器皿的壁,最后还可以在陶坯上加点各种形状的装饰。

终于轮到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了,早已等得心焦的我迫不及待地照着老师的样子用小刀切出陶土团块,用擀面杖擀平、压实,然后切出一块圆形陶土作为底座,还在中央挖了个小洞,因为我想做个小花盆。我将剩余的陶土分次揉搓成一条条的“面条”,然后沿着底座的边缘将“面条”一点一点圈起来,并且向上堆砌起来。不一会儿,一个颇有个性的花盆土坯就呈现在我眼前。我还利用模具把剩下的陶土按压出五星、圆形等图案,黏在花盆陶坯壁上作为装饰。

我们今天的任务到此就暂告一段落,接下来陶艺中心的老师还会将我们做好的陶坯晾干、上釉、烧制成一个个真正的漂亮的陶瓷器皿,我非常期待我的“大作”早日诞生。

陶艺世界真是魅力无穷啊!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5篇

一、教学目的

通过为期10次课的基础训练,使学员初步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和装饰技法、了解陶艺的工具特点、体验熟悉陶泥的特性,使学员通过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自己动手制作出成功的作品。

二、教学要求

首先,从简单的制作手法入手,由浅入深的讲授制作陶艺的过程、工具的性能和表现方法。

三、教学指导

1、结合陶艺作品欣赏(图片、实物),使学员感受陶艺作品的美,提升学员感受泥塑工艺和现实美的能力,使之眼界得到开阔。

2、通过作品欣赏、教师示范、课堂练习(教师指导)三个步骤指导学员完成课堂教学计划。

四、工具、物料准备

手转盘、擀面棍、雕刻木刀、小水盆、牙签、陶土、广告颜料、水粉画笔、洗笔筒

五、课时安排

每节1。5小时

六、课程设置

七、辅助教学

图片、作品实物欣赏,调动学员积极性。

八、教学成果展示

1、学员作品阶段性成果展示。

2、优秀作品展览。

九、培训对象

7~13岁少儿(小学一至六年级学员)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6篇

陶艺教案

活动目标:

1、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压印的活动,通过压印的活动寻找并收集生活中的制造机理的.物品。

2、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及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毛线、压印模坯、钮扣、木棍、网袋、石头、笔套等材料

2、人手一分橡皮泥、泥工板

活动过程:

1、看一看、说一说各种综合材料

(1)幼儿观察、欣赏

师: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了许多的东西,看看它们是什么呢?它们有什么特点?

(2)幼儿自由交谈。

师:这些东西和我们玩泥巴有什么关系呢?

2、幼儿尝试用综合材料进行压印,教师善于捕捉闪光点,为下阶段作准备。

3、教师针对幼儿尝试情况下介绍压印的方法。

4、幼儿进行压印游戏。

5、评价活动

幼儿互评。请说说你用什么材料压出了什么样的花纹。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7篇

【关键词】陶艺;个性;现代艺术特征

一、现代陶艺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速度,影响并促进不同行业的艺术家、工艺师相互学习交流,以及不再单纯的以材料为类别加以分类,这些观念的转变也反过来影响到陶瓷艺术的发展,使得陶艺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了现代或后现代的文化烙印。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家、工艺师借助了陶瓷这种材质,用泥性多特有的语言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与他人、人与理想、人与自然的新兴关系和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态度。

2、分类

材质分类:陶器,含有氧化锰等着色杂志,往往是自然呈色,烧成温度较低,产品不易开裂,运用范围广。

瓷器,常见的有长石及绢云母质瓷器、骨灰质瓷器和滑石质瓷器等。

炻器,日本习称的一种半瓷半陶制品,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过渡产品,能源消耗低。

功能分类:公共艺术和个人艺术。陶艺自发展以来,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至我们日常所用的陶瓷器皿,大至公园街区的公共艺术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审美意识的文化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陶瓷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有的耐腐蚀、耐风化的物理特性,渐渐的被建筑师、人们所喜爱和接受。

二、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特点

1、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现代陶艺最主要的特征。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根本区别,是其对陶瓷实用功能的彻底抛弃。虽然保留其传统陶艺的材料工艺和某些装饰手法,但无论从表现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本质不同,现代陶艺以一种纯艺术的形式、多样的审美观念、个性化的表现语言,跨进了现代艺术的行列。

2、观念与个性。观念与个性是现代陶艺表现的内在精神。现代陶艺的观念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背景基础之上,与现代文化潮流和审美价值取向相吻合,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现代陶艺的个性,是陶艺作品反映出的独特的形态、色彩、公益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及通过它们所表现出的陶艺家的个人情感和理论。

3、材质语言与形式美。材质语言与形式美是现代陶艺的外在表现。材质的粗糙光滑,形态的扭曲与端庄,釉色的完好与瑕疵,都已成为现代陶艺表现的语言元素。新颖的造型结合得当的材质,再配以恰到好处的烧成效果,正是现代陶艺的特征所在。

三、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中材料的语言

1、制作材料。陶艺的制作材料一般可分为陶材、瓷材,也可以是两者结合。此外,现代陶艺中结合其他材料的创作也有广泛的应用,如陶瓷与金属、陶瓷与木材、陶瓷与竹材、陶瓷与纤维等结合,我们通称他们为陶艺的综合材料应用。

2、质感的表现。质就是陶瓷材料的材质美。胎色、釉色、材料每种材料呈现不同的质地与美感,并赋予材料各自美的语言。质是综合装饰,是陶瓷语言自身的一种内在美。各种不同的材质,有其自身的语言内涵,陶艺家需要掌握材质的属性和语言,才能更好的创作出新的作品。

陶艺家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偶然因素,体现在陶瓷作品中有些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1、存在形态及表现手法

存在形态:陶艺作品的外在形象所处的空间环境的状态。一般分三类:一是平面形态。以二维形象特征存在于空间环境中。如陶瓷壁饰、挂盘等;二是立体形态。以三维形象特征存在于空间环境中。如陶瓷雕塑、器皿等;三是观念、综合形态。平面与立体形态的结合。如装置、景观陶艺等。

表现手法:指陶艺作品的主题内容外在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所显现的形象特征。

具象表现手法。指作品侧重于反映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细节真实行。一般是人们首席和可认知的具体形象。

抽象表现手法。相对于具象而言,抽象表现不具体的反映现实生活候总已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食物和现象,而是借助造型语言候总的形态、色彩、纹理等抽象原色,运用形式法则和构成原理来创造和表达特定的观念和感情,是现代陶艺创作中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装饰性表现手法。指陶艺表现中追求的一种唯美倾向,它既不同于完全具象写实的表现,也不等同于无具体内容的抽象形式。夸张的造型和精良的工艺制作是这类作品的主要外在特征。

2、装饰的运用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8篇

得知我们又要去秋游时,我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到学校我们说说笑笑,有的在讨论那里有什么,有的在想像那里的风景……我呢,望着格外晴朗的天空,兴奋的每个毛孔都想唱歌。

不知为什么,坐着开得挺快的大巴车,却觉得车的速度好慢好慢……终于到了“神笛陶艺村”,我们马上开始第一个工作“拉胚”。教我们的叔叔做的真好! 先拿一块泥放在转盘上,然后打开开关,盘子立刻转了起来。他用手沾了点水,开始做瓶子。两只手像蝴蝶一样上下飞舞着,不断地调整瓶子的形状……不一会儿, 瓶子做好了!“哇!”我们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学做起来。我拿着一块泥放在盘上,照叔叔的样子做,可泥在我手里就是不听使唤,怎么也 做不好。唉!我做出的东西就像是个“败兵”一样,耷拉着脑袋,还没站稳就趴了下来。我没有灰心,继续做第二个。我非常认真,因为有了刚才的经验,我做得好 多了!我明白了只要不放弃,熟能生巧,就能成功!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去吃午饭。大家把好吃的一起分享,快乐极了!

到了下午我们去捏泥巴,听说如果做得好就可以把作品带回家!所以我们做得非常认真,修整了一遍又一遍。

这次秋游我收获很多,我明白了凡事只要坚持,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9篇

我校本学期开展的泥塑社团活动,在兴趣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展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鉴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课题实施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加强对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泥塑活动属于美术活动的范畴,主要着眼于培养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在反复操作中逐渐形成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设计方面多下功夫:

首先,做好本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技能发展轨迹的调查。要作好调查首先就必须明确学生在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其生活、心理的特点以及技能发展的轨迹。如:一二年级主要是学习用团、撮、压、等技能,使手腕与手指动作逐步灵活。三四年级要求掌握挖、折边、粘接、抹光(使手指动作灵活)泥工刀等工具的配合,(提高造型的整体感,运用多种方法表现特征与某些细节)。

其次,积极思考,钻研摩课,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了解了不同年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兴趣等诸多因素以后,就要求我们老师积极思考寻求教学活动中的新的契机,不断吸引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由于泥塑本身就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活动。所以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保持并引导好学生的兴趣。当然,在活动设计的过程

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则:如“整体结合”“目标有序”“适度新颖”“引导思考”“活动操作”“交往合作”等,只要当活动依据了一定的原则,才能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学生进行泥塑作品制作的实践活动来看:首先从认识上,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操作角度来看学生能很熟练的操作,并且能制作和加工出精美的作品来;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作出很有创意的作品来,总之,活动课中学生从操作及思维创新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提高。

泥塑课开展以来看,首先,学生对材料的把握和如何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其次,学生再制作陶艺品的同时,融入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些感情色彩;最后,学生能积极的热情和纯洁的心灵,精湛的陶艺技术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陶艺美品。总之在这一学期的陶艺活动课中,锻炼了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思维创新能力。

多动手,勤动脑创建新思维的妙用之处、使学生掌握了泥塑的制作的过程及所学过的知识构建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活跃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最后,作好记录,开展教研,作好活动设计的后期整理和评估。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10篇

【摘 要】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经过几年的调整,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合理,已开设陶艺通识、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生活陶艺等课程。课程体系在强调造型原理和制作技巧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及艺术理念。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设置了产、学、研相结合“第二课堂”。在不同知识的合作中引导雕塑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的陶艺方向人才。 【关键词】陶艺实践课程;合理;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11篇

活动目标:

1、对陶艺感兴趣,乐意参与陶艺活动。

2、初步了解陶艺的工具、材料,以及陶艺的演变。

3、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

活动准备:陶艺作品、黏土、陶艺图片、陶艺视频

活动过程:

欣赏陶艺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介绍陶艺的基本制作过程。(课件视频)

柔软的泥土经过了火的洗礼,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面对着自己捏制的陶器,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做陶并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而是在与土、水、火的不断交往中,表露自己的感情,获得愉悦的情绪。陶艺创造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张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向的模式,它的造型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化的、意象化的、抽象化的;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

3.认识工具与陶土

A、认识陶土

B、认识制陶工具:转台、木拍子、修刀、刮刀、泥塑刀、泥浆、其它工具(擦布、毛笔、水桶)。

4.通过用手或脚或膝盖等部位来触摸泥土、感受泥性,可任意成型,并相互交流对泥的感受与成型方法。

5.看刚成型的泥塑作品和已经凉干的泥塑作品以及烧制好的作品,用感官比较、感受、区别,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

6.整理工具,清洁台面,洗手,养成良好学习、卫生习惯。

第二课:制作形状

活动目标:

1、能够熟练的制作出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2、正确使用各种工具。

3、喜欢陶艺活动,感受陶艺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陶艺工具、陶土、转台、水桶、毛巾

活动过程:

制作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第三课:蜗牛活动目标:

1、学习用泥条盘绕的方法制作蜗牛。

2、愿意和同伴交流、讨论,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创意。

3、养成耐心、细致做事的习惯,对陶艺活动感兴趣。活动准备:

1、教师布置“蜗牛”生活场景。

2、蜗牛图片多幅。

3、陶泥人手一份。制作过程:

1、将陶土搓成细长的圆棍。

2、将圆棍卷成蜗牛形状。

3、加上眼睛和触角。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12篇

“榫卯”效应“新”光大道――邵顺生紫砂方器印象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曾经从人物性格角度出发,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不过,在现实的紫砂艺人中,却常见一种“方形”性格。邵顺生原本便是一位“方形”性格的人。

方,不仅多面,而且有棱有角。在现实生活中,多把我行我素、得理不让人或做事一板一眼不知变通的行为称做“方”。邵顺生的“方”源自祖上那位“壶艺盖世”而性情“孤僻清介”的邵大亨。据宜兴县志记载,有一次知县向他勒索紫砂茶壶,他不予理睬。被强行拉至衙门“诺以重利”,他又故意以粗劣作品搪塞,结果引来一顿暴打,他却不改初衷。

作为一代巨匠之后,先祖的遗传因子融注于邵顺生的艺术细胞之中。他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作品创意一经决断便不能轻易改变,他把每一件作品都等同于自己的思想行为。邵顺生自幼便确定了传承砂艺、光耀门庭的志向。1986年进入紫砂圈后,师从著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厚实的技艺功底。他仿邵大亨的名作《掇球壶》可以用分毫不差、几可乱真来形容;仿制的大亨《鱼化龙》、《龙头一捆柴》、《风卷葵》等名作,卓尔不群,堪称仿古经典。他也喜欢创新,习惯于把研制的新款壶品画成图纸。有时在构思和制作中还灵活运用当年做木模工时积攒的“资本”,当这两手技艺如榫似铆般地对接在一起时,创造激情一发而不可收。他处心积虑在创新的“新”字上做文章,其主要表现手法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宇:“新款旧式、新术怪招、新意古趣、新事愿景”。新款旧式即对传统造型赋予鲜活的元素,故枝新花使观赏者赏心悦目;新术怪招即将寻常物象作非寻常表现,常使观赏者感到欣喜与惊奇;新意古趣即将古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物件与壶形结构相融合,使观赏者睹物怀旧,温故知新;新事愿景即将视觉语言用于表达当下热点题材和视觉印象,使观赏者即刻产生共鸣。

邵顺生的作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既是独辟蹊径的发现,也是长期积累、瞬间进发的智慧结晶。从2000年至今,他的作品在重要展评中已先后获得10次金奖,2次银奖,其中《茶馆》更是独得2金1银的殊荣。

紫砂壶“方非一式”,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好似在启发我们天底下的人和事都是具有多面性的,遇事应多角度地思考。我又想起作家徐风在《天下知己》一书中的这样两句话:“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

“方形”性格的邵顺生没有背上沉重的传统包袱,而是毅然选择方器创新、独家绝活这样一条属于自己有别他人的“通变、趋时”之路;再加上方器制作技艺要求较高,做得出众并非易事。这一来,他在细分市场上就占有了更多的优势和主动。他的这种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市场规律的做法,在客观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方圆相济的谋略,我们不妨称之为“榫卯效应”。

范家壶庄:以陶为媒,以艺会友

范伟群,1970年出生于陶艺世家,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范大生嫡孙。当代知名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家壶庄创办人、总工艺师、艺术总监。1984年进紫砂二厂随吴同芬老师学艺,后被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收为己徒。在大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教导下,在紫砂工艺的制作技法和创作手法上有了更大提高,光素器、花塑器、筋纹器样样精通,成为当时紫砂界最具潜力的青年陶艺家。

从事紫砂工艺以来,范伟群认真研究和努力创作,并积极推广和弘扬紫砂工艺,先后多次赴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各大城市,进行紫砂壶艺的展示和推广。特别是2004年、2005年两次赴韩举办紫砂壶艺展、紫砂壶艺展示会及紫砂壶艺爱好交流推广会,得到了韩国壶友热烈的欢迎和喜爱。

范家壶庄由宜兴范氏陶艺世家与韩国地乳茶会于2004年合作创办,规模宏大,技术实力雄厚,专业从事艺术陶瓷、紫砂壶艺的创作、研究和开发。公司下设紫砂陶艺术馆,陈列展示诸多范家前辈传世名作、古陶名壶、当代大师力作和当代名人名作、新人新作以及本公司的陶瓷精品、紫砂名壶;紫砂艺术创作中心,以一大批当代知名的陶艺家、紫砂工艺师、制壶名家为主体,潜心从事紫砂艺术的学习研究、新品的开发和艺术创作;紫砂陶文化交流学习中心,以陶为媒,以艺会友,与海内外同仁进行陶瓷文化和相关艺术的学习交流,以弘扬紫砂文化为宗旨,设班传艺,共同繁荣,致力于为推广紫砂陶瓷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紫砂陶工艺品销售中心,以销售本公司工艺技术人员的作品和“范家壶庄”系列的紫砂陶产品,在全国各地区建立销售系统。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和面对面的交流。

《中华魂》

《中华魂》壶身筒似“鼎”,鼎盛中华。龙把凤嘴,龙凤呈祥,盖似如意,事事如意。“狮”钮意气风发,东方雄狮壶身镌刻“麦穗”“齿轮”“卫星”“盾牌”“天安门”喻为祖国建国六十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范伟群以生动的图案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了不同的数字含义,其中数字六的含义出现最多,一壶六杯,六六大顺,团团围绕的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陶人葛紫砂:和谐、和善、和美

葛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员、博士;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金钱豹”、“汉风”、“文明时代”、“将军壶”等。作品先后获部级金奖23项(次),申报国家专利近200项。多件作品被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定为国际交往礼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_紫光阁等单位及诸多名人政要收藏。其先后到亚、美、澳、欧四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讲学,被20多个国际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葛军于1991年创办“陶人葛紫砂”。以世界著名陶都宜兴为基地,集研发、设计、制作为一体,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目前已拥有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宜兴市陶人葛紫砂陶艺研究所、上海陶人葛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陶都紫砂工艺厂等4家成员单位及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近百家营销网点。

陶人葛紫砂主要从事各类紫砂陶的科研、开发、设计、制作。其独创的“色饰法”装饰技法,弥补了紫砂品自古以来千面一色的缺陷,使紫砂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设计制作紫砂门套“五谷丰登”;为纪念中国人民授衔50周年,创作紫砂壶“将军壶”:

为祝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与200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手打造“福满神州”紫砂壶;创作《神州_传递颂》紫砂壶(113式),反映2D08年国内113个城市奥运_传递的历史意义;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玉凤呈祥”紫砂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设计指定礼品“和合吉祥”紫砂壶。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华诞设计“和谐吉祥”、“和谐奋进”、“和谐永恒”系列紫砂壶等等。

《军魂壶》

《军魂壶》其设计理念就在于树军魂意识,履神圣使命。壶钮为长城烽火台图案,壶把似一轮明月,壶嘴作钢枪状,整个壶体像军人头戴的铜盔。线条流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它艺术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中国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多个艺术元素的珠联璧合,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交融,生动地诠释了中_人用忠诚铸就的坚持和平理想、保卫国家安全的文明之师、成武之师的铮铮铁血军魂。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葛韬先生深受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正统教育,师承著名高级工艺师葛陶中先生,并得其真传,作品风格承古融今,拙朴雅致,为宜兴紫砂界实力派主创人员之一,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中青年陶艺家。葛韬先生家学渊源,葛氏家族在宜兴具有600多年的制陶史,早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祖上就在上海城隍庙、日本大坂等地开设陶器行,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首次获奖后。屡获殊荣。目前葛韬先生倾力于紫砂传承品牌之打造,其担纲主持制作的葛盛陶品、韬式茗壶等葛陶牌作品,创意独特,品位高雅。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将再创历史辉煌。

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光顾指点!

紫砂壶“方非一式”,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好似在启发我们天底下的人和事都是具有多面性的,遇事应多角度地思考。我又想起作家徐风在《天下知己》一书中的这样两句话:“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

“方形”性格的邵顺生没有背上沉重的传统包袱,而是毅然选择方器创新、独家绝活这样一条属于自己有别他人的“通变、趋时”之路;再加上方器制作技艺要求较高,做得出众并非易事。这一来,他在细分市场上就占有了更多的优势和主动。他的这种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市场规律的做法,在客观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方圆相济的谋略,我们不妨称之为“榫卯效应”。

范家壶庄:以陶为媒,以艺会友

范伟群,1970年出生于陶艺世家,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范大生嫡孙。当代知名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家壶庄创办人、总工艺师、艺术总监。1984年进紫砂二厂随吴同芬老师学艺,后被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收为己徒。在大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教导下,在紫砂工艺的制作技法和创作手法上有了更大提高,光素器、花塑器、筋纹器样样精通,成为当时紫砂界最具潜力的青年陶艺家。

从事紫砂工艺以来,范伟群认真研究和努力创作,并积极推广和弘扬紫砂工艺,先后多次赴港澳台地区和国内各大城市,进行紫砂壶艺的展示和推广。特别是2004年、2005年两次赴韩举办紫砂壶艺展、紫砂壶艺展示会及紫砂壶艺爱好交流推广会,得到了韩国壶友热烈的欢迎和喜爱。

范家壶庄由宜兴范氏陶艺世家与韩国地乳茶会于2004年合作创办,规模宏大,技术实力雄厚,专业从事艺术陶瓷、紫砂壶艺的创作、研究和开发。公司下设紫砂陶艺术馆,陈列展示诸多范家前辈传世名作、古陶名壶、当代大师力作和当代名人名作、新人新作以及本公司的陶瓷精品、紫砂名壶;紫砂艺术创作中心,以一大批当代知名的陶艺家、紫砂工艺师、制壶名家为主体,潜心从事紫砂艺术的学习研究、新品的开发和艺术创作;紫砂陶文化交流学习中心,以陶为媒,以艺会友,与海内外同仁进行陶瓷文化和相关艺术的学习交流,以弘扬紫砂文化为宗旨,设班传艺,共同繁荣,致力于为推广紫砂陶瓷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紫砂陶工艺品销售中心,以销售本公司工艺技术人员的作品和“范家壶庄”系列的紫砂陶产品,在全国各地区建立销售系统。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和面对面的交流。

《中华魂》

《中华魂》壶身筒似“鼎”,鼎盛中华。龙把凤嘴,龙凤呈祥,盖似如意,事事如意。“狮”钮意气风发,东方雄狮壶身镌刻“麦穗”“齿轮”“卫星”“盾牌”“天安门”喻为祖国建国六十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范伟群以生动的图案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了不同的数字含义,其中数字六的含义出现最多,一壶六杯,六六大顺,团团围绕的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陶人葛紫砂:和谐、和善、和美

葛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员、博士;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金钱豹”、“汉风”、“文明时代”、“将军壶”等。作品先后获部级金奖23项(次),申报国家专利近200项。多件

作品被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定为国际交往礼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_紫光阁等单位及诸多名人政要收藏。其先后到亚、美、澳、欧四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讲学,被20多个国际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葛军于1991年创办“陶人葛紫砂”。以世界著名陶都宜兴为基地,集研发、设计、制作为一体,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目前已拥有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宜兴市陶人葛紫砂陶艺研究所、上海陶人葛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陶都紫砂工艺厂等4家成员单位及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近百家营销网点。

陶人葛紫砂主要从事各类紫砂陶的科研、开发、设计、制作。其独创的“色饰法”装饰技法,弥补了紫砂品自古以来千面一色的缺陷,使紫砂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设计制作紫砂门套“五谷丰登”;为纪念中国人民授衔50周年,创作紫砂壶“将军壶”:为祝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与200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手打造“福满神州”紫砂壶;创作《神州_传递颂》紫砂壶(113式),反映2D08年国内113个城市奥运_传递的历史意义;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玉凤呈祥”紫砂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设计指定礼品“和合吉祥”紫砂壶。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华诞设计“和谐吉祥”、“和谐奋进”、“和谐永恒”系列紫砂壶等等。

《军魂壶》

《军魂壶》其设计理念就在于树军魂意识,履神圣使命。壶钮为长城烽火台图案,壶把似一轮明月,壶嘴作钢枪状,整个壶体像军人头戴的铜盔。线条流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它艺术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中国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多个艺术元素的珠联璧合,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交融,生动地诠释了中_人用忠诚铸就的坚持和平理想、保卫国家安全的文明之师、成武之师的铮铮铁血军魂。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葛韬先生深受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正统教育,师承著名高级工艺师葛陶中先生,并得其真传,作品风格承古融今,拙朴雅致,为宜兴紫砂界实力派主创人员之一,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中青年陶艺家。葛韬先生家学渊源,葛氏家族在宜兴具有600多年的制陶史,早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祖上就在上海城隍庙、日本大坂等地开设陶器行,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首次获奖后。屡获殊荣。目前葛韬先生倾力于紫砂传承品牌之打造,其担纲主持制作的葛盛陶品、韬式茗壶等葛陶牌作品,创意独特,品位高雅。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将再创历史辉煌。

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光顾指点!

《中华魂》

《中华魂》壶身筒似“鼎”,鼎盛中华。龙把凤嘴,龙凤呈祥,盖似如意,事事如意。“狮”钮意气风发,东方雄狮壶身镌刻“麦穗”“齿轮”“卫星”“盾牌”“天安门”喻为祖国建国六十年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范伟群以生动的图案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了不同的数字含义,其中数字六的含义出现最多,一壶六杯,六六大顺,团团围绕的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陶人葛紫砂:和谐、和善、和美

葛军,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员、博士;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金钱豹”、“汉风”、“文明时代”、“将军壶”等。作品先后获部级金奖23项(次),申报国家专利近200项。多件作品被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定为国际交往礼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_紫光阁等单位及诸多名人政要收藏。其先后到亚、美、澳、欧四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讲学,被20多个国际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葛军于1991年创办“陶人葛紫砂”。以世界著名陶都宜兴为基地,集研发、设计、制作为一体,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目前已拥有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宜兴市陶人葛紫砂陶艺研究所、上海陶人葛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陶都紫砂工艺厂等4家成员单位及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近百家营销网点。

陶人葛紫砂主要从事各类紫砂陶的科研、开发、设计、制作。其独创的“色饰法”装饰技法,弥补了紫砂品自古以来千面一色的缺陷,使紫砂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设计制作紫砂门套“五谷丰登”;为纪念中国人民授衔50周年,创作紫砂壶“将军壶”:为祝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与200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手打造“福满神州”紫砂壶;创作《神州_传递颂》紫砂壶(113式),反映2D08年国内113个城市奥运_传递的历史意义;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玉凤呈祥”紫砂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设计指定礼品“和合吉祥”紫砂壶。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华诞设计“和谐吉祥”、“和谐奋进”、“和谐永恒”系列

紫砂壶等等。

《军魂壶》

《军魂壶》其设计理念就在于树军魂意识,履神圣使命。壶钮为长城烽火台图案,壶把似一轮明月,壶嘴作钢枪状,整个壶体像军人头戴的铜盔。线条流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它艺术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一中国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多个艺术元素的珠联璧合,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交融,生动地诠释了中_人用忠诚铸就的坚持和平理想、保卫国家安全的文明之师、成武之师的铮铮铁血军魂。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葛韬先生深受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正统教育,师承著名高级工艺师葛陶中先生,并得其真传,作品风格承古融今,拙朴雅致,为宜兴紫砂界实力派主创人员之一,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中青年陶艺家。葛韬先生家学渊源,葛氏家族在宜兴具有600多年的制陶史,早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祖上就在上海城隍庙、日本大坂等地开设陶器行,自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首次获奖后。屡获殊荣。目前葛韬先生倾力于紫砂传承品牌之打造,其担纲主持制作的葛盛陶品、韬式茗壶等葛陶牌作品,创意独特,品位高雅。选料上乘,工艺精湛。将再创历史辉煌。

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光顾指点!

葛盛陶庄:赏壶品茗聚贤士,说陶论艺集佳章

葛韬,号耕陶孺子,宇泥夫。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理论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融传统与创新为一体,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陈慧华,字子钰。学陶二十余载,其壶外秀而内慧,古韵而出新华,乃是助理工艺美术师之新生代表。自1982年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以来,先后从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与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建平,而后又与著名紫砂工艺师葛韬先生结为艺术伉俪,共事紫砂艺术事业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合欢壶》、《秦权壶》、《吴径提梁壶》等,皆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深受广大壶友藏家的喜爱。

葛盛陶庄介绍

宜兴市葛德盛艺术陶庄(葛盛陶庄)创建于1996年,由改制前原江苏省宜兴市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师葛韬先生主持。

陶庄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郁,具备完整的紫砂工艺基础条件,同时有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上海九木传盛有限公司等著名学府和名流贤达作艺术文化后援,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客座教授2名、高级工艺师5名、工艺师8名,强力的智囊创作沙龙以及30多名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的制作群体,其设计开发的产品(葛陶牌、葛窑牌、葛盛制陶)赢得良好的市场信誉。作品融艺术、实用、赏玩、集藏于一炉,气格高古,书卷气浓郁,深受海内外华人青睐,是具潜力的民族品牌。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13篇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南沙参加社会实践——学做陶艺。

我怀着既激动又好奇的心情跟着老师排队下了车。站在门口,映入眼帘的是四个红色大字“陶艺中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射出金色的光芒。再往里一走,里面什么也没有,一大片空旷的地方,我误以为走错了地方。接着,老师带我们上楼梯,把我们带到一个专作陶艺的地方。只见里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陶艺作品,有造型古典优雅的花瓶,有精细别致的画作,有小巧玲珑的陶瓷……应有尽有,无所不有,各式各样,美不胜收。再往里走,摆满了一排排桌子,我们找位置坐了下来。

首先,我们要学的是利用机器做出一个花瓶。我们以五人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机器呈圆形状,正中间放着一块泥,当按起开关时,它便会旋转起来。这时你只需用两只手捧住那块泥,使泥旋转成碗状,接着,再用两只大拇指往中间用力地按下去,让机器旋转就可以了,那位老师说的倒是简单,可真正做起来就难了,毕竟我们是外行人嘛,我在心底嘀咕着。我们五个人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把用大拇指按下去的那一步做好,还总把辛辛苦苦做好的第一步给搞砸了,最后还弄得衣服上满是泥,手就像在泥沼中浸过似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接着,我们要用一块泥捏出自己喜欢的模型,捏完再去烧制。这下倒把我难住了,想破脑壳也不知道要捏什么。只见跟我同组的其他五个同学都开动了,只有我在那迟迟未动手。在最后关头,我决定做一个水晶球,首先,我要捏一个圆球,再捏一个底座,再把球放在底座上,就大功告成了。

最好玩最有趣的莫过于给陶瓷品涂上颜色了,我拿到的是一个兔子形状的笔筒。一看到它,我就爱不释手地把玩起它来,观察着要给它上什么颜色。刚开始,我还很耐心,但当老师提醒我们时间快到的时候,我就变得很紧张,心想:糟糕,还有一大半呢。这该如何是好呢。经过思想斗争,我做下了一个震重的决定。唉,算了,死马当活马医吧,拼了。于是,我随便拿起了放在我面前的最显眼的深绿色颜料乱涂一通。唉,可爱的小白兔终究还是被我毁了。

虽然在这场旅途中,我没能做到最好,但它却是我人生中一段最宝贵的回忆。

陶艺创作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第14篇

今天,我们去做陶艺了。这次做的陶艺是面具,而且是做猪八戒的面孔,一点也不好看,更是不好做。猪八戒的样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呆板笨拙,所以也不好做出他那呆板的样子。若是换成孙悟空就好做了,一下子就可以做出他那活泼的样子,可偏偏老师不给。

老师开始教我们做面具啦!老师告诉我们首先把泥分成两半,差不多大小就行。从两个泥团间拿一个,把它压扁,压得和曲奇饼一样就行了,这样猪八戒的脸就好了。接下来,做猪耳朵,这猪的耳朵可真难捏啊!捏了大半天,也不对称,总是一个大一个小。再看老师已经开始捏眉毛了。不管了,等下再弄。老师做的眉毛,我越看越像一条毛毛虫在猪八戒的脸上爬来爬去。我可不想做成毛毛虫眉毛,我要做一对可爱点的眉毛。我做是猪鼻子十分简单,就是一个圆驼驼上面点两个点做鼻孔就行了。我做鼻子的时候想起了一首很老很老的歌,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猪,你的鼻子有两个孔,・・・・・・”周围的同学全都笑了。哼!可恶的猪鼻子,恨死你啦!老师做的猪八戒的眼睛和面颊十分搞笑。眼睛鼓鼓的,十分吓人。那面颊更是搞笑,让猪八戒变成了猪婆婆了。最搞笑的地方就数做猪八戒的嘴巴了,老师做的嘴巴像两根香肠似的,紧紧地贴在鼻子下面,特别有趣。我做的八戒嘴巴与众不同,是做的少女的微笑是的样子。

别人都所我把猪八戒做成了猪八戒的妹妹――猪九戒。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