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总结100字左右(推荐8篇)

时间:2023-11-26 12:15:03 作者:admin

学生语文总结100字左右 第1篇

学校组织语文教师到庄口初中听课学习。我听了三堂语文课,每一堂课都是具有学习意义,但都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学习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当然收获也很多。我谨将自己的所得所获所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在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在这次语文课堂上,许老师在执教《羚羊木雕》一课中将阅读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读书通常做了如下安排:

1、观其大意,谓之粗读,只要求将课文读通,了解其大意,2、在已然把握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3、点评朗读。通过这三步既发挥了学生的客观主动性,又在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很多老师会在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名字多样“温馨提示”,如汪萍老师在执教《夏感》品读课文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天?括号中是这样提示的:(提示:如找关键词,相对应的句子等)。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别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三、设置简单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因此,很多老师在新课的导入中会有意地设疑,激疑或精心设计,或课前播放歌曲,或课前进行语言互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新课意境。

我对王小兵老师印象深刻,在他的作文课堂上,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并注重语言的运用,极其幽默。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整个课堂欢乐愉悦,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乐在其中,很轻松。

四、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

课堂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次活动中,老师几乎运用了及时评价,并且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五、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控课堂游刃有余。

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这次语文教学学习中,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都比较的深厚,例如许老师那堂《羚羊木雕》。虽短短几个字的板书,却能简明扼要出文本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就知其主要内容,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此我也仔细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应需加强,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应须改进,尽可能的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语文总结100字左右 第2篇

月考成绩一出来,成绩令我也十分吃惊,是的,考得很不理想了,尤其是我自认为最好的语文。我仔细地把语文考卷从头至尾看一遍,才发现大多数简单的错题是因为粗心大意。当然还有就是该记的没记住,该理解的知识点没有理解。于是我觉得有必要总结了这次语文失利的原因。

首先,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课前预习不充分,学完每一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考试时碰到以前课程的题目,失分过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加强,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作业的质量与效率不高,经常要写作业很久,导致上课没有精神。

其次,上课没有积极参与课堂,对于每一个问题没有仔细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跃,掌握的知识不具体、不全面,不会举一反三,做的练习很少,做题的经验较少。

再者,便是课外书的阅读,阅读量过少,虽然学校要求读课外书,也规定了摘抄优美句子,但真正记住和灵活运用的却很少很少,导致写作文反而觉得没有素材,词汇的积累少,语言没有逻辑性。对许多优美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理解不够。因此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十分杂乱,词藻空洞,导致考试中的作文得不到高分。

最后,则是我最大的弱点:粗心。做题马马虎虎,没有审清题意便盲目做题,做完试卷后没有仔细检查,导致犯了许多不该错的失误,正确率较低。所以这次我除了象以前一样把试卷中的.错题写在错题本上,还专门打上标记并说明错的原因?告诫自己以后做这些题的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题目简单而不去在意导致没必要的失分。

通过了对本次语文考试的总结,我了解了更多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差得很远,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

学生语文总结100字左右 第3篇

众所周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到三年级下期已经掌握了20__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学法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作为过渡性的一个阶段,阅读和写作教学作为初步的渗透,课标中也未将其列为教学的重点。但是,鉴于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中必须坚持“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滚动提高的特殊性。教学中我牢固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滚动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五”即强化“五字训练法”。

五字就是“读、标、注、划、思”即读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当中,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四”即每天积累四个好词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个好词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该词语说一句话。对程度好的同学,外加好句子两个。允许在课文中摘抄,鼓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三”即强化“三步生字学习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步生字学习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书上用红笔圈记的方法,缩小复习范围,不定时抽查。

第四,“二”即坚持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内容不限,可以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读后填写读书卡,家长签字,每周老师进行检查评比。在评比中,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词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一”即每天一篇日记,每周一篇作文

归根结底,学生写作能力的展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观的体现,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尽管新课标对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但结合学科特点和新教材的需要,从孩子们入学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学始终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实践证明其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起,采用“一字多词”的方法选职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这一学期,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

口头说句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引导学生迈出了第二步-----写句。这一阶段分三步走:先写简单完整的一句话,再适当地扩句。即为句加入一些恰当的定语、状语、补语(当然给学生不讲这些语法知识),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进一步将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将原句分解成一段话,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兴趣盎然,愿意去学。

有了写词组句的能力,我就指导学生摘录片断和写日记。这个阶段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我指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 ,指导写景物,写水果。对照家庭成员和班级同学,指导学生记人物。结合节日庆典,学校活动,指导写叙事。二是明确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数要够,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优美的词语适量的修辞。第三步,指导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这一步主要通过作文讲评课,由师生在讲讨论中完成。我重点抓住写作前的指导和批阅后的讲评两个环节,向学生渗透列提纲,多次修改,结构分段等写作基础知识,为学生们到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感到有一点要特别引起大家的重视。就是坚持把握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相结合,我们现在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册书中都有一个开放性单元,比如本册有一个单元即“特产”。我们教学这样的课文,一定要发挥地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下做大量的工作,自己编排一些本地的特产的小文章,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

北师大版的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但传统教材中的一些常规性的训练的内容大大减少了。大家有个突出的感觉是现在教材越来越不会教了。其实是编排简单了,但是老师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平时仅仅按部就班照本学科远远不够了,平时我们要穿插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修辞手法的训练,修改病句的训练,句子变换的训练等,以使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心得,以此向大家学习。

学生语文总结100字左右 第4篇

一、总结提升凝要义

根据心理学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精神力最为涣散的时候,如果这一时间段放之任之,就会造成时间浪费、课堂松散的结果。针对学生这一特定心理现象,语文教学更应该做好总结语设计,利用最后几分钟总结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思考。这种总结语一般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作一个提要式的归纳,突出教学的核心,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要点,凝练要义、加深印象。

如执教史铁生《我与地坛》,我将“感悟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对地坛和母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这样总结:

二、延伸勾连留余味

不少教师往往很注意课堂的开始和主要教学环节,却忽视了课堂结束语。这就像一个故事,开头很有悬念,中间情节也非常生动,而结尾却不了了之一般,让人感觉不是滋味。其实,课堂教学的结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结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设计,丰满课堂教学的结尾。在具体设计中,可以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者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加以学习,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得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积累。

如在教学《报任安书》这篇文言文时,我感觉这篇文章在风格上很有特色,将太史公的那种怨气、情绪表达得含蓄且耐人寻味,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总结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看似回复任安的要求,其实直白地表达自己著作《史记》、不愿流俗世人的宏愿。在诸多不解、鄙视的眼光中正道直行,这是一种勇气,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文气纵横、气势昂扬;这样的文章同样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还有其外孙杨恽《报孙会宗书》中,同样的不屈于,不计较世俗,正道直行,为几千年的中国文人壮了胆气、树了榜样。同学们课后可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在领略这种文气的传承中,蕴文胆、养文心。

相信在这样总结语的提示下,会有学生在课后找来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就实现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的效果。

三、关注现实见行动

课堂结束语不同于导入语,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生动的言辞,需要的是真正让学生在内心接纳文本传递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鸣之余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如执教《品质》一文时,怀着对老鞋匠的尊敬,设计总结语:

学生语文总结100字左右 第5篇

关键词:总之;in general;英汉对比;句法;语义

北大出版社刘元满编著的《汉语中级听力教程》中对“总之”的解释为“in general”,如书上的用法:

1.总之,富人的生活状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这个句子可翻译为:In general, the life statements of the rich are paid much attention than ever before.

例1句中“总之”与“in general”的用法相同,意义相同,二者可以直接对译。再如:

general,the earlier in the day first class letters are posted, the more certainty there.

这里的“in general”也可翻译为“总之”。

以上情况可以将“总之”直译为“in general”。然而 二者并不完全一致,也有许多差别,直接这样翻译会导致留学生直接将母语中的“in general”替换为汉语的“总之”,产生不规范的表达。本文拟通过对“in general”与“总之”的对比分析,找出二者的不同,从而帮助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以及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个词语。本文所用语料来源于北大语料库、BNC英国国家语料库和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

一、“总之”与“in general”的相关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对“总之”的解释为:连词,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语:

3.政治、文化、科学、艺术,总之,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例3中“总之”后的内容是对其之前所述的“政治、文化、科学、艺术”的概括,将这些内容概括为“上层建筑”。

4.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总之,都有个人的爱好。

例4中“总之”后的内容是对其之前所述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这些现象的整体概述,概括出了“都有个人的爱好”。

吕叔湘(1978)《现代汉语八百词》对“总之”进行了解释:总之(总而言之)(连)总括起来说。

a总括上文。b表示概括性的结论,含有“反正”的意思。

可见在现代汉语中,“总之”的中心意义为总括,是对所列举的事物现象的总结概括。

“in general ”在《牛津双解词典》中的解释为“mainly; mostly; usually;总的来说,大体上,通常。”如:

general, her work has been good, but this essay is dreadful.

总的说来,她的作品不错,不过这篇文章糟透了。

《牛津双解词典》将“in general”翻译成了“总的来说”,通常我们认为“总之”与“总的来说”意义及用法相同,然而在这个句子中,将“总的来说”换为“总之”是不合适的,语义不通,语法上也不符合规则。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Danish government was of the same opinion as regards the registration of ships in general.

例6的“in general”指的是“The Danish government”主要的“opinion”,不能直接翻译成汉语“总之”。

以上的例句表明,汉语的“总之”和英语的“in general”在句法和语义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异的一面。下面我们将从句法、语义两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重点是找出两者的差异。

二、“总之”与“in general”句法差别

汉语的“总之”可用于句首和句中不可用于句尾,是一个词,是连词。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将“总之”看作插入语。如:

7.总之,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在句子中与句中的其他成分没有关联,作插入语,所处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更改。

英语的“in general”可用于句首和句中也可用于句尾,是由两个词组成的一个介词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general, give us a reading on how you think, you are a deputy.

munity groups, the community services budget in general.

由于“in general”在句子中做状语,所以其位置较为灵活,即位于句尾的可以移至句首或句中,位于句中的也可移至句首或句尾。

“in general”位于句中时,前后有逗号隔开时,往往也可以作插入语,如:

fact, in general, Obama′s relations with the Israel′s have been curiously tone-deaf.

三、“总之”与“in general”语义差别

(一)“总之”的语义内涵

“总之”的意义主要为总括之前所述内容。人们在表达某一事物、现象时,常常把要表达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来说,一部分为总说,一部分为分说,“总之”出现在这一环境中连接这两个部分,话语模式可描写为“A,总之,B”。A为分说部分,B为总说部分,“总之”位于语段中间,连接前后A、B两个语段。前面语段A是对事物现象的一一列举,具体说明,后面的语段B是对语段A内容的总结概括。如例3、4。

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缺少A,只有“总之,B”模式的语句表达情况。如:

11.……或老年大学接受新知,或继续从事自己熟悉的工作发挥余热,或醉心于琴棋书画自娱自乐。总之,他们把人生的黄昏时节调剂得生趣盎然。

12.总之,只有精神时尚,才算真正意义的时尚。

即使有时“总之”之前并不出现分说部分,用于句子的开头,但它仍然是概述之前出现的一句话或一段话的意义。虽然也有“总之”之前并没有具体的话语出现的情况,然而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已有句子的“总之,B”来推知A,A是说话者认为听说双方都知道的,被B概括的具体对象,不需要具体说出来。这个意义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用具体的话语形式表达出来。

例11中的“总之”位于句首,仍然是对前文所述进行的概述,是对“总之”之前所述的“老年大学接受新知”“继续从事自己熟悉的工作”“琴棋书画”等几种情况的概述。是对“总之”之前句子意义内容的概述。

例12“总之”位于句首,并且无法直接找到与之相关的分述部分。但通过这个句子我们可知,“总之”概述了“真正意义的时尚”。那么应该在之前的段落里具体、详尽地说明过几种形式的“时尚”,从而概述出“精神时尚,才算是真正意义的时尚”。虽然没有具体的言语形式表述,但这些意义是存在的,是说话人认为说听双方都能理解的,都知道说话人总结的是什么内容的。

“总之”的语义内涵是总括,它总是连接两个方面的内容,分说在前,总说在后,表达的是总分关系。

(二)“总之”的逻辑语义关系

“总之”存在模式“A,总之,B”中的分述部分与总述部分即A与B语段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分说部分A列举一个个具体的现象、成员或部分;总说部分B是对这些现象、成员、部分的概括,A与B之间有概括和具体、类和成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

13.同时必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总之,教师要下功夫研究学生的个别心理特点,讲究教育方法,诲人不倦。

例13中A语段所述内容“必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为分述,说明具体做法;B语段“教师要下功夫研究学生的个别心理特点,讲究教育方法,诲人不倦”为总述部分,是总括“总之”引出所概括的内容。A与B之间的关系是概括和具体的关系。

14.是个法学家,或者是个教师,或者是个艺术家,或者是个打石工人,总之,无论三教九流,各种阶层人物,你能和他谈上十分钟使他感到兴趣的话,真是不容易的。

例14中分述A部分具体列举了“法学家”“教师”“艺术家”“打石工人”几种职业,是成员;总括B部分把这些成员归类,概述为“三教九流”“各种阶层人物”的类。A与B语段之间的关系是类和成员的关系。

15.哥哥性情古怪,曾在牛津读书,后退学要去任教职,又未能遂愿,总之,这是个复杂的家庭,赖德本人的家庭生活也不幸福。

例15“总之”之后的总说部分A“这是个复杂的家庭”是一个整体,“哥哥”是构成这个“家庭”的部分,分述部分的“哥哥性情古怪”是构成“复杂的家庭”的部分。A与B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

(三)in general的语义内涵

英语的“in general”表达的意义并不是对其之前所述的概括总结,也不连接总说与分说的意义。“in general”主要是指说话者对某一问题、现象的整体看法。是对通常情况、大多数情况的说明,是对一些现象情况综合、整体的认识,并不具有总括性的意义。

虽然“in general”也有“A,in general, B”的模式,但与“总之”的模式完全不同。“in general”出现在句中,前后也连接两个成分,但这两个成分与“总之”连接的并不一样,不是总述与分述,也不具有相应的逻辑关系。这里的“in general”的意思仍然是“主要的”“整体上”的。比如:

, even if they knew in general that it was unlikely to be the case, they could not afford to take chances.

例16的“in general”是“they knew”的情况,意思是“总体来说”“从整体上看”。“in general”之前的“even if they knew”并不是分述,“in general”之后的“that it was unlikely to be the case, they could not afford to take chances”也并不是对其之前内容的总结,不是总述部分。

即便“in general”与“总之”同样作插入语,但在意义上仍有不同,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总之”作为插入语位于句中时,仍然起着总括分述部分的作用,是对具体事物、现象等的概述,是对分说部分的概述。比如:

17.至于考不上进士翰林的,无论你学问修养好,从政成绩好,总之,没办法。

例17中的“总之”仍然是对其之前所述的“无论你学问修养好”“从政成绩好”种种现象做一个整体概括,即使具备所述的能力,引出总述部分“没办法”。

18.试前可做一些6级、托福或雅思的听力题,也可以收听英语广播等,总之,要做预热的准备,找找做题的节奏和感觉。

例18也是分述部分列举了考试之前要做的一些事情,“可做一些6级”“托福或雅思的听力题”,总述部分是对于这些事情进行了整体概括,“总之”引出总述部分“做预热的准备”“找找做题的节奏和感觉”,是对前文的所列举的具体事情做的整体概述。

“in general”作为插入语位于句中时,是指从整体考虑、综合来看的结果,表达的意义为“总的来说”“从整体上看”,并不是对“in general”之前的内容的概述。比如:

land prices, which are related to land availability, are, in general, rising it would seem likely that renting would increase.

例19的“in general”的意思是“总体来说”“主要来说”。总体来说“land price”是“rising”,那么“renting would increase”。出现在“in general”前后的两部分“Since land prices, which are related to land availability”和“rising it would seem likely that renting would increase”并不是分述部分和总述部分,“in general”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并不是总分关系。

, in general, it would be for the third-party surety to satisfy itself whether or not.

例20的“in general”仍然是从整体上说明观点“it would be for the third-party surety to satisfy itself whether or not”。显然“But”与“it would be for the third-party surety to satisfy itself whether or not.”也不是分述部分和总述部分,二者也不是总分关系。

另外,出现在句首的“in general”,并不是对其之前所述的总结,找不到出现在“in general”之前的句子,也没有虽然不出现但听说双方都明白、不用说出来的那些意义存在,仅表示“总的来看”“一般来说”的整体看法。比如:

general, liquid densities are similar in value to the densities of solids.

这里的“in general”意思是“通常情况下”,文中所述“liquid densities are similar in value to the densities of solids”是通常情况下的状态。“in general”并不是对其之前所述意义的概括,在“in general”之前并没有不用说出、说听双方都明白的意义存在。

general, under the classical law, a person may choose whether or not……

例22的“in general”的意思是“一般来说”“通常情况下”多数人们的选择情况。“in general”之前也没有要概括总结的具体语句存在,没有不用说出、说听双方都明白的意义存在。

以上例句都无法找出“in general”之前的部分,“in general”之后也不是概括与总结。只表示“综合来看”“一般来说”的意义。

再比如说:

other words, we are back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and significant others or the world in general.

例23的“in general”指主要的“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and significant others or the world”。“in general”是表示对其之前出现的句子的整体看法,没有概括总结的意思,仍然表示“主要的”“从整体上看”的意义。

四、结论

根据汉语“总之”和英语“in general”的对比,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差别用下面的表格呈现出来。

汉语“总之”是表达总分关系的一个话语标记,前后连接两个部分,一个是总说部分,一个是分说部分。分说部分在前,总说部分在“总之”之后,由“总之”引导。“总之”所引导的意义是对其之前分说部分的概括,总说与分说两部分有不同的逻辑关系。即使有的“总之”位于句首,但它仍然是总结上文所述,或者总结交际双方都知道的而不必一一说出来的内容。

英语“in general”则只是表达总体上的看法,或对某一事物现象的综合看法,并不是一种总分关系的表达,有总体概述部分,但并没有分述说明部分。

以上的分析已经可以让我们确信,汉语教材将“总之”简单的翻译为“in general”并不合适。实际上,汉语“总之”意义的词在英语中还有“in a word”“in short”“in conclusion”等。比如:

24.……hemp, hides, lard, sheepskin, down and bristles―in a word, everything bound for either the domestic or the foreign market.

例24中,“in a word”之后的“everything bound for either the domestic or the foreign market”是对“in a word”之前所列举的“hemp, hides, lard, sheepskin, down and bristles”的概括说明,具有总括意义。

25.……th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taf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support staff and the like. In short, replication often becomes impossible.

例25“th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taf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support staff and the like”是具体列举的一些成员,“in short”总结其之前的列举,概括出“replication often becomes impossible”的结论。

colonic assessment in all patients as recently suggested seems inappropriate. In conclusion, dual or multiple causes contributing to anaemia were present in 20% of cases of iron.

例26在“in conclusion”之前也有对某现象的具体说明“Mandatory colonic assessment in all patients as recently suggested seems inappropriate”,“in conclusion”概述出了结论,引出对其之前内容的概括,即“dual or multiple causes contributing to anaemia were present in 20% of cases of iron”。

这些词语也能表达汉语“总之”的意义,连接总和分两个部分,引出对分说部分的概括后的总说部分。英语的“in a word”“in short”“in conclusion”这些词都可以和汉语的“总之”对应,但不只和“总之”对应,像英语的“in a word”就可以和汉语的“一句话”对应,“in short”可以和汉语的“简而言之”对应,“in conclusion”可以和汉语的“综上所述”对应。限于篇幅,本文只对比了“in general”,其他的就不在这里具体讨论了。

参考文献:

〔1〕关老健.普通形式逻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学生语文总结100字左右 第6篇

人生的伊始便已注定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炎黄的血,心中也已烙下了龙的图腾。传文达意,从一开始的咿咿呀呀,到后来的通读古今中外;书写汉字,从一开始的一笔一划,到后来的行云流水;对道与思的理解,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传承践行······可以说,博大包容的中华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入我们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割舍。

曾经,在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习中,有过厌恶与不解。好像,那时的我们普遍反感背诵课文,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生经验的慢慢丰富,明白,所有当初的摄入都是为了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有能力给予,以及在世界的舞台上独占一片天地。

我理解的语文即是一种语言的文化。它是行为的解释,更是思想的映射。好似巴尔扎克说的: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语言即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与内涵。

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天妒的才气所震撼,更沉醉于流传千古而永不腐朽的经典之中。记得,大多数的孩子学习背诵的第一首古诗不是“鹅鹅鹅”,就是“床前明月光”,但我却由哥哥口口相传的教会了《早发白帝城》。小时候学东西甚是快,只是两遍便可以背诵如流了。但那时的我,又哪里会懂的李白乘于轻舟之上的心境。

后来,我们学会了《游子吟》,却也还是在青春叛逆之时与母亲针锋相对;后来,我们学会了《回乡偶书》,却也只是在漂泊异国他乡之时才能感念出那份隐隐作痛的思想之愁;后来,我们学会了《上善若水》,却也只是在争得头破血流以后才明白“不争故无人能与之争”······但是,我们真的学会了么?学会了即是懂么?懂之后又能融汇么?

我想,光是老子已足够我们瞻仰一生了吧!更何况,那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了。 好一场智慧的长跑,标杆却是永恒。

中学时期,一直都在为应试奔波,却久违了香茗缭绕、孤灯为伴时,捧一册古卷心神畅游的那份安然。于是,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便迫不及待地丰富了一下我的书架。偶遇一本好书,是多少次游乐场、电影院也不换的经历。还记得,初相见的那份“惊心”,是惊鸿划过天际也不禁驻翅的“动魄”。以至于好书阅毕,还久久不舍,迟迟不肯收起换读另一本。

学生语文总结100字左右 第7篇

[关键词] 总之;语义关系;语用功能

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话语标记语”。如英语中的well、you know、i mean、in other words[1]等和汉语中的“好”、“总之”、“我觉得”、“也就是说”等。对于这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语言学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2]。就命名来说,最近使用较频繁的话语标记语、话语联系语、提示语和语用标记语,究竟是统称为话语标记语好,还是统称为语用标记语更为贴切?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讨论。schiffrin在语篇分析的框架内认为,话语标记语使话语或语篇更加连贯,将话语单元在各个层面上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展现出来,给话语理解提供指引[3]。blakemore提出话语联系语连接的是语境假设;它们的作用是对话语理解进行语用制约,明示语境假设,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可能付出的努力[3]。fraser将话语标记语置于语用标记语之下,明确指出,只有那些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的词语才能叫话语标记语。使用话语标记语是为了让听话人准确识别语义关系[3]。冯光武指出,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展现对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判断,语用标记语展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不能混用[3]。

本文赞同冯的观点,即,话语标记语的作用是点明或突出同一语篇中两个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语用标记语则关注的是发话人的说话方式、对前述话段信息的主观评价及语境关联对受话人认知推理的影响。话语标记语是语用标记语的一种。并以此为研究基点,对现代汉语话语标记语“总之”从语义、语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一、“总之”凸显的语义关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总之”用来表示下文是概括性的话。“总之”可以作为话语标记语,用来连接多种语义关系,原因是:一、“总之”虽然仍保留一定的语义,但语义已较虚,衔接作用大于信息意义,体现了语用语法化特征。二、在现代汉语中,“总之”具有一定的总结、提示之义,可以用来复指上文,引起下文,这增强了其一定的承接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指代关系中,编码使用得越多,听话人所需要的推理就越少。“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这样的提示作用可以减少“听话人”解码的时间。因此,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总之”的作用在于加强话语的延续性,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可以付出更小的努力来理解话语。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归纳,我们认为“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位置通常在句中。在此,可以笼统地把“总之”前出现的句子称为“前项句子”,“总之”后出现的句子称为“后项句子”。其连接的语义关系主要有七种,即推论、强化、目的、解说、承接、转折与假设。下面我们逐一论述。

1.“总之”表示推论关系

“总之”用在句中,表示推论关系时,前项句子一般提出理由或根据,后项句子则是从理由或根据推出来的想要表达的结论。

(1)仓库中零部件的存放周期缩短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减少了,物流更加科学清晰了……[总之],带来的直接效益是,产品成本降低了。

(2)这套电脑系统可以避免堵塞、提供行车所需时间、侦察出路途中的障碍,[总之],将大大有益于改善城市交通。

(3)那么,在具体问题上,群众吃不上碘盐怎么办私盐冲击怎么办防治机构不健全、防治手段缺乏、防治人员待遇过低怎么办,[总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直到把主要问题解决彻底为止。

例(1)中想要说明的是在前项三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得到的后项中满意的结果:产品成本降低了。例(2)中后项所表达的结论“将改善城市的交通”,也是从前项电脑系统的各种优势条件中推导出来的。例(3)中前项句子摆出一些困难问题,后项结论认为问题只能慢慢解决,直到解决为止。

2.“总之”表示强化关系

“强化关系”类似于复句当中的“递进关系”,表示后项句子的意思比前项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浅到深。

(4)寻求答案应当从环境资源日趋“稀缺”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冲击中,从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们健康的损害中,从人们为获得环境资源最佳利用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中,[总之],应当从利用环境资源的物质交换过程的社会交换价值中来寻求真正的答案,从而建立环境资源的社会价值理论。

(5)哈佛经理的职位注定了哈佛经理的大脑必定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经济、管理、法律、自然科学、文化礼仪……[总之],他必须无所不知。

例(4)中除满足前项句子的条件外,还应进一步满足后项句子的条件“从利用环境资源的物质交换过程的社会交换价值中来寻求真正的答案”,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例(5)中后项句子比前项句子更加突出强调了哈佛经理的素质必须是全方位的。

3.“总之”表示目的关系

前项句子表明说话人想要做到的一些事情,后项句子说明做这些事情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6)我们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考察,去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或者偏远落后的山区,去拜会成功的私营企业家或者给农村小学里的孩子教课,去报社、去政府机关、去百姓人家……[总之],让我们对中国的社会实况有了更加全面与广泛的了解。

(7)产品要么豪华名贵、要么古朴典雅,要么庄重美丽、要么怪诞离奇,[总之]这一产品必须是同其他产品有着相当明显的不同,而这些不同点又能为消费者带来自豪感。

例(6)和例(7)中都在前项句子说明了想要实现的一些条件,后项句子则清楚表明之所以实现了这些条件的目的是什么。例(6)中的目的是“对中国的社会实况有了更加全面与广泛的了解”。例(7)的目的是“产品与众不同,并为消费者带来自豪感”。

4.“总之”表示解说关系

前、后项句子间有说明、总分的关系,前项句子往往进行分述,后项句子一般进行总说。

(8)有时令人迷醉,觉得妙不可言;有时仿佛内含哀愁,虽是淡淡的,却能引起心灵的颤动;有时会感到美得有点不可接近……[总之],观画者感受不同,对微笑就产生不同的猜测和解释。

(9)有人提议设计方案必须像机械般精密与准确,也有人要求能应用于电视节目或室外广告塔的弹性设计;[总之]意见众多,构成要素显得很复杂。

例(8)中前项句子分述了微笑的不同形态,后项句子进行总结概括。例(9)中通过前项句子的分述,后项句子得出结论“意见众多,构成要素复杂”。

5.“总之”表示承接关系

所谓“承接”,在这里主要是指前后项之间有相承的关系。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做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

(10)有人说他们去了上海或是南京,有的说他们去了海南或是深圳,[总之],背井离乡,在外靠打工谋生。

(11)鲍卡斯指出,[总之],美国在对、武器控制及贸易问题上的政策不应该使两国整个经济关系倒退。

(12)陈锦华强调,[总之],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按照宏观调控的要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领域都保持了增长势头,物价上涨和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基金增长都逐步趋缓,利用外资情况也较好。

例(10)中后项句子紧承前项句子,缺省的主语可以适时补出来即“他们”。例(11)和(12)中,“总之”起一个缓和语气的作用,前项句子和后项句子先后相承。

6.“总之”表示转折关系

后项句子不是顺着前项句子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成同前项句子意思相反或相对的方向说下去。

(13)当然,失败者的能力或技术不见得输给胜利者,但是问题在于他能否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总之],物竞天择的道理在美国社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14)各色人群和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可以让人从中学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方式方法;亲临第一线指挥决策,可以造就人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总之],没有基层工作的经验,没有对基层工作真正熟练的把握,就不可能具备政治家治国的卓越才能。

在这两个例子中,前、后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并没有顺承关系。例(13)中前项句子围绕“失败者”而谈,后项句子却说明“物竞天择”的道理。例(14)中前后项句子所谈的主题也各不相同。相比例(13)中较为单纯的主题,则略显复杂。

7.“总之”表示假设关系

“总之”用在句中,表示假设关系时,前项句子提出假设,后项句子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

(15)但无论是看门道,还是看热闹,还是看热闹中学会了看门道,看门道中凑了热闹,[总之],这一段时间,足球的氛围,空前地浓厚、热烈。

(16)也许是飞天的美丽,也许是诸神的呼唤,也许是先生的痴心,也许是敦煌历史的需要,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总之],在先生的主持与劳作下,敦煌莫高窟千余年历史上第一个研究所建立了!

例(15)和(16)中后项句子产生的结果都是在前项句子提出的假设后实现的。前后项句子保持一致。即假设如果成立,结果就能出现。

“总之”可以连接、显示和强化构造不同的语义关系,比如推论关系、强化关系、目的关系等。我们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总之”前、后项句子的顺序安排不是任意的,这些句子表达的顺序关系符合人们一般的认知规律。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了“总之”作为话语标记语可以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减少听话人对话语解码的时间。

二、“总之”的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语作为语用标记语的一种是意义的,但不是传统语义学视角中的真值条件意义,而是一种加强或指导话语意义理解的语用意义。可以展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显示其语用功能。根据前贤的理论研究和笔者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总之”用作话语标记语时主要有四种语用功能,即“总之”的推导、强调、总结、让步和话题标记作用。

1.“总之”用作推导性标记语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使听话人更好地理解他所表达的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会使用话语标记进行提示。“总之”作为一种插入语,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一种逻辑思维过程以及引出结论的推导过程。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7)通过这本书,人们会看到,企业家并不是持筹而算、锱铢必较的财迷,企业家在经济中的创新活动,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组织家的才干,政治家的度量,军事家的果断,幻想家的想象,律师的善辩,诗人的气质,战略家的眼光,外交家的纵横,新闻记者的敏感,[总之],企业家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的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

(18)你每月不过37元的薪水,为我的两个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学费,买课本、笔墨,还给我买药,[总之],你花在我们头上的还少吗?

例(17)和例(18)中的“总之”连接的是带有明显推导关系的信息结构,显示由原因到结果。例(17)中,“总之”表明信息前后的因果关系,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需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不同于以往我们对企业家持有的观念,因此,企业家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例(18)通过对具体的事实原因,得出一个结论:你花在我们头上的钱并不少。

(19)也许是飞天的美丽,也许是诸神的呼唤,也许是先生的痴心,也许是敦煌历史的需要,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总之],在先生的主持与劳作下,敦煌莫高窟千余年历史上第一个研究所建立了!

(20)也许是常年在粉尘扑面的地下坑道里钻来钻去,也许是阑尾手术伤了元气,[总之],手术后不久黄炳华常常干咳不止。

上述两句中,说话人运用“总之”来表示由假设到判断的推理过程。例(19)和例(20)中,前项句子提出某些假设条件,后项句子在此前提下得出相应的推断,并且前项句子构成的假设的条件,具有一种不确定的语气效果,后项句子的结论则较为肯定。

运用推导标记语“总之”以后,说话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语句中留下了烙印,这反映了人们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只有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才能推导出相应的认知结果。

2.“总之”用作阐发性标记语

在会话过程中,说话人为了帮助听话人理解话语,常常需要对前面的语言信息作进一步的语义详述,包括用新的话语成分重新解释,使前面表达的内容更具体清晰,或作进一步的具体评述。“总之”能引入这类阐发性信息,充当阐发标记语。

(21)然后就在这个地方呢,就我看他这个家谱很有意思啊写的,就是说,后来看这个家族,大家后来就不上进了啊,不太上进就学了很多满人的习惯,抽_哪,什么这个看戏呀,[总之],反正就有点儿这个堕落下来了,这个民族啊,就腐败了,这个家族。

(22)我们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考察,去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或者偏远落后的山区,去拜会成功的私营企业家或者给农村小学里的孩子教课,去报社、去政府机关、去百姓人家……[总之]让我们对中国的社会实况有了更加全面与广泛的了解。

例(21)中,“总之”引入的后续话语是对前面话语的补充说明和解释。说话人通过使用“总之”,后项句子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前项句子中这个大家族不光学会了满人的一些坏习惯,而且家族堕落下来。例(22)中,后项句子对前项句子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论述。表明前项中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为了让我们对中国社会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紧跟着“总之”之后,常常会有解释性的新信息出现,这种新信息往往和前项内容相关,起补充说明和进一步评述的作用。“总之”用作阐发性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是不能够被忽视的。

3.“总之”用作总结性标记语

总结,是指后项句子包含的信息是对前项句子表达内容的总说和概括。“总之”自身的词义中含有概括性的因素在其中。当“总之”用在句与句之间时,往往可以连接前项句子和后项句子,表总结关系。并且,说话人为了使听话人保持话语理解的延续性,经常做一小结,引起听话人对后续话语的新鲜感。

学生语文总结100字左右 第8篇

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老师要在课堂教学语言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

一、导入语的激趣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简单的直接导入虽然节约了时间,但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精妙的导入语往往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导入时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法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走进文本;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如临其境;采用谈话法逐步引入;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导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或者出示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教学《马说》一文,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年是马年,你知道哪些跟马有关的成语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马到成功” “快马加鞭” “厉兵秣马” “千军万马” “一马当先”……笔者接着说:“新的一学期刚刚开始,你能用跟马有关的成语或词语表达你对同学们的美好祝愿吗?”学生在简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后纷纷发言,美好的祝愿赢来了一阵阵的掌声。在此基础上,笔者说:“老师也祝愿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人人都成为一匹千里马!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匹千里马?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马说》,看看唐代文学家韩愈是如何说的。”简短的几句话,不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

二、过渡语的巧妙性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皋市积极倡导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课堂活动以学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展示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尽量少讲。在一些交流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老师连过渡语都省掉了。教学语言单调无味,这又怎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呢?其实所谓过渡,即承上启下,教学过程中活动之间的过渡最好既能承接上一个活动,又能引起下一个活动。教师可以先对上一个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或对上一个活动进行总结,然后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下一个活动的思考,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教学中,教师要常用巧妙的过渡语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再次走进文本,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柳叶儿》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初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围绕柳叶儿写了哪几件事。活动二:再读课文,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感受“我”小时候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过程中的“乐趣”。活动三:三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我”小时候生活的“苦涩”?活动四:文中的“我”对柳叶儿有着怎样特殊的感情?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在第二个活动和第三个活动之间,笔者这样过渡:“是啊,爬树展示本领是乐,吃饱肚皮是乐,在感受这些“乐”的时候,有没有另一种滋味涌上你的心头呢?”学生们沉思后说:“有。”笔者问:“那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学生们说:“苦。”笔者说:“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我”童年生活的苦涩。”教师通过巧妙的过渡语,引导学生再次走进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评价语的激励性

在很多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学生竖起大拇指,或者听到这样的话:“你真棒”“你读得很好”“你很聪明”“同学们掌声鼓励一下”等。表面上看,整堂课显得很热闹,教师似乎很注重评价语的激励性,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但是仔细研究课堂,就会发现这样的评价语其实没有实际意义,是形式主义的“假评价”。有一次听公开课,一位教师教的是《陈太丘与友期》,最后一个活动,老师问学生:“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的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说:“我觉得元方真没有教养。客人已经赔礼道歉了,作为一个小孩不但没有接受人家的道歉,还当面摔门而去,丢尽了父母的脸。”教师听了后,笑着鼓励说:“你说得真好!”或许是因为上公开课老师比较紧张,没有来得及对学生进行更正与引导。笔者认为,课堂上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会有各种不同的答案。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倾听,不加以辨析,总是一味地盲目鼓励,看似激励学生,实则是害了学生。因为缺乏针对性的评价,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发现学生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要委婉指出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样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才真正能起到激励作用。

语文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虽然是即兴发挥的,却取决于教师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多阅读经典书籍,多学习教学理论,多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改进课堂评价语言,总结课堂评价的策略,形成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风格!

四、总结语的提升性

一堂语文课要上得完整,教师的总结语必不可少。语文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重点和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还可以通过总结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文本中挖掘德育素材,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